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戏曲花雅之争 徽班进京献艺

中国戏曲发展简史——清代地方戏(2)

最初的“花”、“雅”之分,是为了供乾隆皇帝欣赏娱乐,却无意中激化了戏曲之间的竞争,这种竞争演化出了一个戏曲时代。花雅之争以北京为重心,当时各地的戏曲都纷纷到京展示自己的技艺,并以此为荣。清朝初年,京腔与昆腔首先争锋,京腔又称高腔,由弋阳腔蜕变而成,它在当时深受北京观众的喜爱。清代的杨静亭在《都门纪略》中说:“我朝开国伊始,都人尽尚高腔。”乾隆初年,京腔较之昆腔占了优势,使得昆腔的霸主地位明显不保,《都门纪略》载:“延及乾隆年,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至此,花部已呈现胜过雅部的趋势,京城的观众喜爱花部形成潮流。在京腔的冲击下,昆曲班社日渐萎缩,已到了回天乏力的境地,导致有的昆曲班社兼演京腔,出现了“昆弋同班”的情景。
乾隆四十四年时,四川秦腔艺人魏长生入京,不仅给昆腔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也将称盛一时的京腔打下了马,自此再也没有得到翻身。魏长生是一位很富于创新精神的表演艺术家,他入京后,使得京城的戏曲舞台面貌为之一振,并以形式自由、生动活泼的秦腔声调和精湛的表演技巧闻名京城,以一出《滚楼》艺压群芳,声名鹊起,并为秦腔赢得盛誉,在京城独领风骚,使得当时京城的六大名班无人问津,《花间笑误》载:“京腔旧本,置之高阁,一时歌楼,观者如堵,而六大班几无人过问,或至散去。”连京腔都落得如此田地,昆曲就更艰难了,这时则出现了京腔艺人加入到秦腔戏班,兼演秦腔的情况。清代的戴璐在《藤阴杂记》中载:“六大班伶人失业,争附入‘秦班’觅食,以免冻饿而死。”如此,就出现了“京、秦不分”的局面了。在秦腔正当风头的乾隆五十年,清政府对秦腔下了禁令,魏长生被迫加入昆弋班演出,后离京南下发展。魏长生虽离去,他带来的秦腔艺术却在北京扎根生存了起来。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清高宗祝寿时安庆艺人高朗亭带着“三庆”徽班进京献艺,之后相继诸多徽班进京,有“春台”、“和春”、“霓翠”、“四喜”等戏班。自徽班进京,便在众地方戏中一炮打响,徽班文戏、武戏、新戏兼备,很快就脱颖而出,大有占据霸主之位的趋势。在徽班中,“三庆”、“四喜”、“春台”和“和春”是当时的“四大徽班”,各有千秋。

本文《戏曲花雅之争 徽班进京献艺》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wenhua/881.html

上一篇:清代地方戏曲剧种将近二百多种 下一篇:清代地方戏不足之处语言芜杂、准确度不高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