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中国戏曲文化 > 豫剧春秋 >

豫剧春秋(11)戏神“庄王爷”

豫剧春秋

樊城

第三章

4、戏神“庄王爷”(小常识)

当时的窝班收徒传艺,首先要学员立下“任由打骂、死病无关”的契约,写明是自愿到戏班学戏,听从师傅教诲,任由打骂,生病或意外事故死亡,都与班主、老师无关。

立下契约后,第一件大事就是选择吉日良辰,举行开班典礼,敬祀“戏神”,祷告戏神保佑。

其仪式一般是在戏神香案前,摆放供品,点燃香箔纸码,齐集教师、学员,行三拜九叩的大礼,然后学员敬拜班主、老师,接着全体学员都趴在地上,让教师用棍子在屁股上抽打三下,这叫“退凉壶皮”,就是退去外行、进入门内的意思,学员就此成为梨园弟子,彼此之间也可以以师兄弟相称了。

教师打人的棍子一般都是用白蜡杆做成,柔韧耐用,谓之“班法”。

戏班所拜的戏神,俗称老郎神,也叫庄王爷。

关于“庄王爷”的来历,艺人们说法很多,有的说是后唐庄宗李存勖,有的说是唐玄宗李隆基,有的说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另外还有说是唐朝爱看戏的一位小太子,有的说是一个名叫耿梦的白面小孩。有的说法更玄乎,说本来是栓马的桩子,或者是戏台的台柱子,被当做神来敬了,就称其为“庄王爷”。

这么多说法,就连许多老艺人也分不清哪真哪假,孰是孰非。每一种说法,还都有一定的道理,比如说是楚庄王的,就根据当时一个叫优孟的臣子善演戏,楚庄王夸他“装王装得像”,所以后来唱戏的艺人就被称为“优伶”;说是后唐庄宗的,根据李存勖爱唱戏,而且重用优伶,整天和唱戏的泡在一起,“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以至因戏误国,导致后唐灭亡。

还有一种说法,说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有道明君,在梦中蒙玉皇大帝招待看了一场戏,醒来后整天想着戏里的情景,茶饭不想,精神恍惚,后来有个叫唐之远的大臣熬白了头发,为唐太宗编了一出戏,看过之后疾病全消,就加封他为庄王。

另有一种说法,颇为形象具体。说是古时候皇宫里养了一班艺人,皇帝钦点了一出戏,却怎么也排演不好。偏偏这个皇帝脾气暴戾,稍不如意就要杀人,要是这出戏唱不好,人人都有掉脑袋的危险。

但不管教师爷如何发脾气,艺人们怎么累得汗流浃背,就是不开窍。这时,跑来一个白面小孩,与戏班一起排练起来。问这小孩的名字,他回答说叫耿梦。说来也怪,有这白面小孩一参与,大家一学就会。耿梦来的次数多了,艺人们不但把皇帝钦点的戏排演好了,而且嗓子哑的变清脆了,表演呆板的变灵活了,乐班奏出的乐曲也格外动听。等大家把戏演好了,耿梦也不见了,大家都说这白面小孩是“戏神”,从此,就照他的相貌塑个像供了起来,尊为庄王爷。因庄王爷名叫耿梦,所以戏班里不准说“梦”,要把梦说成是“黄粱子”,否则就是对庄王爷的不敬。

但最普遍的说法,庄王爷是唐玄宗李隆基。

清代艺人黄蟠绰在《梨园原》中说:“老朗神即唐明皇,逢梨园演戏,明皇亦扮演入场,掩其本来面目,惟串演之下,不便称君臣,而关于体统,故尊为老郎之称。”唐玄宗李隆基是一个爱好音乐歌舞、精通音律的皇帝,曾经创设“梨园”,常为“丝竹之戏”,亲制《霓裳羽衣曲》。后世艺人就把他尊为“祖师爷”,自认为“梨园弟子”。

1916年朱仙镇重修庄王庙,《重修明皇宫记》中这样勒石为铭:“唐玄宗皇帝,史谥明皇,聪明天资,风流妙趣,培梨园之弟子,类瑶池之神仙,悠扬绿水,缭绕青霄。迄今历宋、元、明、清数代,千有余年,而演剧班中,谁不知饮水思泉?馨香式荐,殷殷以仰报创始之恩义,而借展虔诚。”

敬祀“戏神”的习俗,除到朱仙镇“明皇宫”外,更多的则是将“戏神”请到戏班内敬祀起来。旧时的每个豫剧班社内,都有一个木雕的“庄王爷”偶像,艺人们人人顶礼膜拜,让其保佑戏班平安吉祥,诸事顺遂。凡戏班组成之后,或者“换季”重新组班,都必须首先举行请“庄王爷”仪式。凡过年节,戏班内都要举行敬祀“庄王爷”的活动。戏班和演员遇到什么困难,也要祈求“庄王爷”护佑解决。艺人们犯了班规,也要在“庄王爷”前请罪。“庄王爷”不但是支配着艺人们思想行为的无形的“神力”,似乎还成为生活在豫剧班社和艺人们中间的重要成员。

本文《豫剧春秋(11)戏神“庄王爷”》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wenhua/yjcq/3862.html

上一篇:豫剧春秋(3)宋杂剧的产生标志着戏曲艺术的成熟 下一篇:豫剧春秋(4)“苦难”和“苦中作乐”是豫剧的灵魂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