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昆曲大全 > 昆曲新闻 >

昆曲传承不能修旧如旧

审美意识上的寻根,激活和唤醒了深藏在心中、不曾远去的传统,让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剧场欣赏昆曲

为纪念汤显祖逝世400周年,青春版《牡丹亭》将于8月底在国家大剧院上演3天全本大戏。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横空出世,立即成为现象级作品。它不仅引发了全社会对“百戏之祖”昆曲的高度关注,还培育了大批热爱传统文化的年轻观众,被认为是当代昆曲复兴的标志性作品。

12年过去了,昆曲的境遇已然有所好转,但昆曲复兴仍然任重道远。曾在北京奥运会上表演的浙昆小生曾杰说:“浙昆院团目前有80人左右,加上全国其他院团,合在一起不到千人,甚至比大熊猫还少。”

昆曲的复杂命运,典型地折射出中国文化的深厚传统与当代境遇。作为中国传统雅文化的集中代表,昆曲几乎包含了中国雅文化所有成熟的元素:典雅含蓄的表达、流丽悠远的音乐、精致细腻的表演,是中国诗乐一体的艺术传统发展到新高度的典范。昆曲的衰落,实则是传统雅文化的衰落。

对于今日的大多数青年来说,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不停歇地为未来拼搏是主旋律,闲适的慢生活只是奢望。在拼搏中,无论是失败的悲苦、成功的欢欣,还是挣扎的煎熬、奋进的豪壮,其感情都是强烈甚至不免粗糙的。他们无暇细品《牡丹亭》中一唱三叹的一往情深,《长生殿》里水袖飘飘的爱恨情仇,末路英雄《夜奔》的漫漫长叹,《桃花扇》上斑驳的南朝往事……这是现代节奏和古典韵律无法弥合的距离,何况还存在着思想意识、时代背景的差别。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曾强调,昆曲需要“活态传承”。昆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主要靠人。每一个人都是当下时代的人,因此昆曲的传承要面对当下,而不能像物质遗产那样“修旧如旧”。21世纪观众的审美观,毕竟迥异于明清时代,一方面要尽量保持昆曲抽象写意、以简驭繁的美学传统,同时也要利用现代剧场的种种概念,来衬托这项古典剧种,使其既适应现代观众的视觉要求,亦遵从昆曲的古典精神。

当然,无论怎么包装,昆曲的基因必须是纯正的。眼下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手段不胜枚举,无论是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表演,还是大制作的舞台背景,核心仍是优秀的演员们口传心授、传承至今的表演,呈现的是最传统的手眼身法、最经典的唱念做打。

有观点认为,昆曲的发展应该小众化,应该慢工细活、重返厅堂表演。几年前在皇家粮仓上演的“厅堂版”《牡丹亭》,或许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但是,没有汹涌的观众,再好的作品也只是岸边怪石,无法形成壮阔景观。作为戏曲艺术,昆曲需要更多人的掌声与喝彩。

本文《昆曲传承不能修旧如旧》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kunqu/zixun/33626.html

上一篇:湖南昆曲走红英国爱丁堡:把观众都给演哭了 下一篇:杨钰莹加盟芒果秋晚 配合昆曲、团扇开嗓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