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剧月:裴艳玲上海首讲 为戏曲寻源问道
由《东方早报》参与主办的“名家名剧月”举办至今已是第五年,除了演出之外,免费艺术欣赏讲座也已形成口碑。今年名家名剧月系列讲座名单昨天正式公布,3月3日起,将邀请包括裴艳玲、蔡正仁、张静娴、计镇华、梁谷音、王珮瑜、毛时安等在内的众多戏曲表演艺术家和文化评论人在东方艺术中心举办5场艺术欣赏讲座。
其中,64岁的戏曲大师裴艳玲是第一次在沪上开讲,讲座主题正是她此次演出的专场题目《寻源问道》。为筹备此事,裴艳玲日前特地来到上海,并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寻源问道在于行当、底线
《寻源问道》是尽显裴艳玲京、昆、梆表演艺术之精华的个人专场。这台演出去年底曾首次亮相于“大导”林兆华的个人邀请展,这也是两位戏剧大家多年来的一次圆梦之作。早在多年前,林兆华就曾盛情邀请裴艳玲参与他的新戏《宰相刘罗锅》,但被裴艳玲婉言谢绝。热衷于中国传统戏曲表演的林兆华此后曾专程从北京赶到石家庄,和裴艳玲畅谈戏曲以及对戏曲创新的见解,并屡次邀约合作,但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擦肩而过”。
直到去年,才终于一圆合作之梦,在这个专场中,林兆华将整个舞台交给裴艳玲,称要让裴艳玲给现在的人们“补补课”。演出首次以“排练+讲解”的形式上演,展现了裴艳玲一生的艺术积累,而林兆华也不断向观众和圈内人疾呼“这才是戏”!
对于“寻源问道”四字的含义,裴艳玲给出的同样是四个字的答案:“行当”和“底线”。她解释说,所谓“行当”,就是演员的角色扮演,“戏剧”和“戏曲”虽仅一字之差,但在表演上却大相径庭。如果用话剧的框架来约束戏曲,甚至戏曲演员自己往话剧模式的框框里跳,对戏曲的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现在一些并不了解戏曲的导演来给戏曲界排戏,挺滑稽的。比如配器,大部分成了‘交响乐’,戏曲演员反而成了‘伴唱’。但事实上,传统生行的戏,尤其老生戏,配器就只是两件文乐(京胡、小三弦)和三件武乐(大锣、小锣、鼓),这样才能托出演员的嗓子,唱出的声音好像在云里飘着,让大家听了有绕梁三日之感。”这就超出了戏曲应有的“底线”。
自认为还不够“守旧”
裴艳玲是迄今荣获过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大奖”的五位艺术家之一,其他四位艺术家尚长荣、茅威涛、铁梅、顾芗之前也都已悉数亮相东方名家名剧月。不过,在如今戏曲评奖名目众多且层出不穷的状况下,裴艳玲对这些奖项和荣誉表现得十分淡然。2004年回国后至今很少参与评奖,对此,她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半路出家才是真和尚,没有‘经历过’哪会‘看淡了’,只有‘经历过’才会‘更看重’。”
裴艳玲说,戏曲在当下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问道”的根本还是在于“表演”。
有人说裴艳玲守旧,可她却觉得自己“守”得还不够,“只有把旧的都学会了,学好了,才能有新的东西出来。”裴艳玲说,她就是想用《响九霄》和《寻源问道》这两部剧告诉观众,戏曲表演艺术的真正亮点在于何处。《寻源问道》所有戏码都是老戏,但传统戏那些头面行头的装扮都一概去除,演出亦不设主持人串场,还把若干后台因素放到前台,比如更衣换场全在观众的眼皮底下。“我要让观众知道戏曲表演是多么精致,这是戏曲文化的一部分。”
新闻热点
- 张关正教授说的“两个凡是”10-23
- 著名京胡演奏艺术家蔡俊先生10-31
- 国家京剧院四专场接连上演 纪12-07
- 杨博森先生生平10-18
- 李多奎、周文贵弟子后人喜聚10-17
- 裴艳玲:有人说我保守,我认11-21
- 裘盛戎先生“妹妹花脸”与“10-23
- 裴艳玲任河北京剧艺研院终身11-28
- 缅怀荀派名旦李薇华10-23
- 刘铮--铮铮男儿坚守京剧旦角11-05
推荐关注
- 李宝春编导演《知己》来大陆10-17
- 孟小冬旧物即将现身银座国际10-21
-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10-29
- 李庆春:宝石级“绿叶”10-23
- 京剧名家讲座受捧11-18
- 梅葆玖谈父亲梅兰芳:对京剧10-20
- 梅葆玖:京剧创新 本源不能变11-21
- 缅怀荀派名旦李薇华10-23
-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薇华去世10-14
- 刘铮--铮铮男儿坚守京剧旦角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