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谈父亲梅兰芳:对京剧改革有成也有败
今年的10月22日,距离那个最著名的甲午年的这一天已经整整120年,这是中国戏剧大师梅兰芳的诞辰纪念日。
梅兰芳不仅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在国际上也是最具知名度的中国戏剧人,几乎就是中国京剧的代言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戏剧表演体系被誉为世界上公认的斯坦尼表演体系和布莱希特表演体系之外的第三大表演体系。
所以,今年在梅兰芳双甲诞辰之际,各种纪念梅兰芳的活动隆重揭幕。北京京剧院“双甲之约”的演出从梅兰芳的家乡江苏泰州起航,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国内戏剧重镇码头引起很大反响,随后在中国香港和梅兰芳生前未尽愿望的宝岛台湾演出,按图索骥当年大师巡演之路,今年更是由北京京剧院梅团领军,大张旗鼓地赴美国、日本和俄罗斯最引人关注的剧院演出,梅兰芳之子、梅派艺术掌门人梅葆玖先生挂帅出访巡演。在海外,梅派传人和弟子们在给中外观众奉上精彩演出之余,也感受到梅兰芳大师的艺术恩泽,他为后世留下了艺术的传家宝。
梅兰芳位居四大名旦首位,近年来演绎梅兰芳生活的影视剧和舞台剧也有很多,除了描述梅兰芳卓越的艺术成就,也都浓墨重彩地书写了梅兰芳蓄须明志抗日不唱戏的一幕,梅兰芳之所以今天还被我们怀念,也正在于此。现在的某些艺术从业者不仅仅缺乏艺术功力,还有短视、拜金、互相拆台、嫉妒等不少旧戏班的习气。梅兰芳的京剧艺术是民族瑰宝,而他不卑不亢的民族精神更是我们今天的艺术从业者应该学习的。
在今年这个特别的日子,重走梅兰芳大师路,感受到的不应仅仅是荣耀,应该是前人种树、我们后人乘凉的感恩之心;也不该是亦步亦趋的如影随形,艺术从来都是创造重于模仿;更应该专注于从艺术到观念,这几十年京剧不景气除了大环境的影响,京剧人自己又放弃了哪些宝贵的东西,失去了哪些原本大有可为的阵地呢?梅葆玖、卢燕这些八九十岁的老人们可以流利地用英语对话,他们出国之后比很多年轻人更能适应西方的环境和味道,更了解西方人的审美,而年轻的京剧人除了认识那些国际名牌,又有多少心思放在了解西方当代的文化上呢?京剧离我们今天的年轻人越来越远,或许答案之一就在这里。(记者 和璐璐)(摘自 《北京晨报》)
梅兰芳相关文章
新闻热点
- 张关正教授说的“两个凡是”10-23
- 著名京胡演奏艺术家蔡俊先生10-31
- 国家京剧院四专场接连上演 纪12-07
- 杨博森先生生平10-18
- 李多奎、周文贵弟子后人喜聚10-17
- 裴艳玲:有人说我保守,我认11-21
- 裘盛戎先生“妹妹花脸”与“10-23
- 裴艳玲任河北京剧艺研院终身11-28
- 缅怀荀派名旦李薇华10-23
- 刘铮--铮铮男儿坚守京剧旦角11-05
推荐关注
- 李庆春:宝石级“绿叶”10-23
- 京剧名家讲座受捧11-18
- 孟小冬旧物即将现身银座国际10-21
- “纪念周信芳诞辰120周年”系10-29
- 缅怀荀派名旦李薇华10-23
- 京剧表演艺术家李薇华去世10-14
- 刘铮--铮铮男儿坚守京剧旦角11-05
- 梅葆玖谈父亲梅兰芳:对京剧10-20
- 梅葆玖:京剧创新 本源不能变11-21
- 李宝春编导演《知己》来大陆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