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京剧》
《京剧》看到第三天,我打算放弃后面那五集了。
当然,片子本身是很优美的。一些镜头让人印象深刻。一个花旦穿着粉红缎子衣服,镜头从上空俯拍,她在舞台上旋转,然后举起袖子,慢慢仰面倒下。但另外一些镜头却有点刻意。在空旷的明长城上,在寂静的故宫里,京剧演员在其中表演,试图造成一种穿越时空的美感。美感是有了,但却显得疏离和荒诞。
疏离是这部纪录片给人最大的感觉。滑稽的是,在这种整体的疏离感当中,片子直接截取电影《梅兰芳》《霸王别姬》镜头的作法虽然被诟病,但却让人觉得亲切。
真人扮演是这类纪录片最主流的形式,但显然《京剧》中邀请的演员都来自京剧舞台。面对镜头,他们表达日常情态的方式就显得夸张和戏剧化。另一部分主要的镜头是访谈。几乎所有的访谈都在补历史课,枯燥的名词解释从我们不认识的研究员和教授嘴里说出来,难以动人。
这样的情况到了第三集才有所好转。他们采访了大量的人,当时的学徒,班主的后人。一个老人讲述自己92岁登台的情景,说胡子一甩,啪,全部到左边,右边不能剩一丝。一个瘦削的老人回忆自己在“打戏”(旧时科班里学戏被称为打戏)的日子,只说到“打我的屁股……”,便呜咽着流起泪来。这是细节的力量。
许多人批评《京剧》,觉得它败坏常识。但是普通人并不关心学术。他们只想知道:《京剧》究竟有没有《舌尖上的中国》那么好看?
《舌尖》大火之后,纪录片在普通观众那里突然拥有了崇高地位,央视纪录片团队被寄予厚望。不过,之后的几部虽然也赢得赞誉,但最终都没能掀起更大的波澜。也就是说,没能挠到观众的痒痒。播出前被力推的《京剧》也没能。
当然,大家会说,《舌尖》的优势在于题材。相比载满家国兴衰、尽现繁华苍凉的京剧,吃是一件多么快乐的大俗事。《舌尖》的魅力无非来自三处:一是把美食放得很低,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二是把美食抬得很高,所谓“自然经手,文化过喉,舌品天下,胃知乡愁”;三是它没有忘记在恰当的时候,让严谨纪实的纪录片也来一次短暂的诗意。这三点,暂时我没有在《京剧》里看到,也没有耐心再看下去。
关于《京剧》,最大的疑问是:究竟是为拍给了解京剧的人看,还是为拍给不了解京剧的人看?
五月末的一天,我在安仁拜访魏明伦。老人家的文学馆背后有一条小巷,一米来宽,一边是新砌的围墙,一边是低矮的老屋。那天的天很透明,空气干爽,我沿着巷子往里钻,远远听见传来锣鼓声。一个穿老头汗衫的胖男人站在门口淘米,他完全陶醉在收音机的声响里:“人家的婆娘———好———听———话,我的婆娘———扯———横(音:还)———筋呐……”以至于对我这个陌生人的闯入毫不在意。
是的,我贸然闯入了这个美妙的场景。我的平底凉鞋发出很大的响声。我的视线从一扇扇低矮的房门扫过,每一扇都开着。围墙根下堆满了一盆盆开得鲜艳的草花。这个地图上找不到的小巷子,巷子里淘米的大哥,种花的婆婆,和这些旺盛的花,一起在分享着午后的川剧时光。
这是我脑子里,关于戏剧的纪录片中,应该有的一帧画面。(首席记者 潘媛)
(摘自 《成都商报》)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