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两会】河南地方戏保护需增强传承意识
河南地方戏保护需增强传承意识
地方戏应该怎样挽救和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成为“两会”关注的话题。
河南地方戏于明末兴起,除豫剧、曲剧和越调外,还有60多个剧种。而如今许多剧种濒临灭绝,据调查,目前我省地方戏仅存30多个剧种。
民建河南省委员会为此提交了一份提案,提出了关于加大地方戏曲保护力度的建议。“除受方言、风俗、民俗的影响,给地方戏曲传承造成诸多不便的自身因素外,一方面,在现代影视等传媒的冲击下,规模不断缩小,甚至逐渐消失;另一方面缺乏剧种传承的人才培养机制,后继乏人,是地方戏剧目、剧团日趋减少的主要原因。”提案中这样总结。
省政协委员、河南理工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李文红说,河南是戏曲大省,豫剧之所以有名气,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领军人物,而现在的情况是圈内很热闹,圈外不知道,缺乏有影响的领军人物,缺少好的作品,没有形成流派,文艺界对此也应该进行反思。李文红说,一种戏曲如果要久盛不衰、流传下去,需要与时俱进。
民建河南省委员会建议,构建地方戏剧文化遗产传承的教育机制。可在表演艺术院校,开设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剧种的相关专业,也可在中小学音乐课、常识课教学中设置有关地方戏的内容,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地方戏曲文化,为传统艺术的传承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确实需要年轻人参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丁永祥教授说。他带领的大学生志愿者7年来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师生们发现并帮助申报的“二股弦”、“东路怀梆”、“哼小车”等相继列入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不少大学生都会哼几句“怀梆”小调。
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
目前,农村仍有部分农户受经济条件限制,缺少最基本的文化读物、视听设备,不能参加最基本的文化娱乐活动。民进河南省委员会建议,农民生活有“低保”,文化也要有“低保”,政府应建立满足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最低保障,实施农村“文化低保”工程。
民进河南省委员会在调研中发现,随着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大幅提高,加上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的空余时间很充裕,由于缺乏丰富健康的业余文化生活,他们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打牌、喝酒等,这些娱乐活动存在着大量不健康、不积极、不安全的因素。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有效加以解决。
“新农村需要新型农民,而新型农民需要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素质。”民进河南省委员会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应制定完善各种政策法规,建立文化低保工作长效机制,把“文化低保”纳入城乡文化建设工作考核指标和新农村建设合格验收等相关评价体系。各级政府应设立文化发展专项基金,要明确农村文化低保标准,确保农民享受基本的文化福利。此外,实施文化“菜篮子”工程,可以向农村低收入家庭发放“文化低保卡”,凭卡在指定的场所享受指定的基本文化产品消费。
省人大代表焦豫汝:
固始根亲文化演绎发展大戏
台湾地区前100名大姓中,有87姓族谱上清楚标明祖籍在河南固始。固始不仅是闽、粤、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的乡关祖地和根脉所在,更是海内外公认的“唐人故里、闽台祖地”。
省人大代表、固始县委书记焦豫汝说,根亲文化正在成为固始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2010年,根据省委书记卢展工的指示,第二届“固始根亲文化节”升为“中原根亲文化节”。2011年11月,第三届中原根亲文化节成功举办,吸引了来自海峡两岸三地1000多名政商精英、文化名流参加,极大地提高了固始根亲祖地的影响力。
固始根亲文化还带出了全国独有的寻根经济现象。如今,陈、林、黄、施等南徙姓氏相继到固始寻亲谒祖,投资兴业。第三届中原根亲文化节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项目17个,总投资达25.27亿元。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