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豫剧大全 > 豫剧新闻 >

河南豫剧的兴旺过程

在河南省开封市的朱仙镇,流传着一种民间木刻画木版年画,木板年画开始于唐代,兴于宋、鼎盛于清朝,而木版年画流传至今的是岳家军的传奇故事,这些故事从金戈铁马中走来,之后又登上豫剧的舞台,至今年画中的人物造型,仍留有清代豫剧人物的痕迹,由此可见,豫剧在当时已经广为流传,渗入到民间民俗之中直至今日。

在朱仙镇,我们发现了十余座戏楼,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的戏楼和年画,见证了豫剧曾经的辉煌和繁荣。那么繁荣之后的豫剧是如何发展的呢?又是何时进入兴盛时期的呢?

在朱仙镇,曾经有一座明朝宫碑,是这里的戏曲艺人们,为了纪念唐玄宗而集资兴建的,唐玄宗又被称为唐明皇,他酷爱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唐明皇在宫里养了上千乐手、歌舞伎,将这些人集中在皇宫禁苑一个遍植梨树的园子里名叫梨园,这里是历史上有名的集歌舞戏于一体的练习场所,在这里学习过的人都叫梨园弟子,唐明皇因此被戏曲界敬奉为老郎神。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韩德英:“这个石碑上刻有同治年间的戏班,有七十多个,这七十多个就说明,在同治年间豫剧已经成为河南很大的剧种。”

随着豫剧发展壮大,清朝后期豫剧走进了主流社会,府衙组建的班社层出不穷,乡绅富豪也创建了诸多远近闻名的班社,同时往来于各地的商人、商行也开始创建或者扶持班社,那时候的豫剧班社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河南各地。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扬:“可以说出资组建戏班的人群,在当时并非弱势群体,而是强势群体,被强势人群所关注、所扶持,充分说明了豫剧在当时已经有非常高的社会显示度,不然这些强势人群不会看上豫剧。”

随着豫剧在当时迅猛的发展,班社与班社之间,演员与演员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班社广纳贤才,吸收有实力、有威望的演员,同时演员也注重修身不断提高技艺,因此,闻名遐迩的班社总是聚集着众多身怀绝技极具影响力的演员,密县八班就是其中之一。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杨扬:“密县八班是密县县衙八班班头于1884年共同创建的,像周海水、周银聚、张小观等等,还有老一辈的名家,如老盛三、纪喜连等等,这些名家都是民众中流传的十八家老国公的成员,所以这个戏班在周围数县都被人们称为万将无敌戏班。”

同行间相互竞争,又把豫剧推向更大的发展,清代末年,观众常常能看到两台相对、同时唱戏、赢得观众的场景,这就是对台戏。这种特殊而又残酷的竞争形式使得剧团和演员不得不在演出上下足了功夫,这种演出形式使豫剧贴近观众,更深一步发展,关于对台戏的故事至今仍在流传。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密县煤矿上的小二班,在苏州定了一台新的戏曲服装,连伙房的人员都穿上了,阵容严整,这样就给姓杨的房里戏班一个威胁,台柱张小乾功底深厚,所以他根本不在意这事,他说,他们靠戏箱,我们靠戏,演出开始之后,煤矿戏班确实靠服装拉过去了很多观众,等张小乾一上场,圆场、蹉步、甩发几个身段,几个动作可以放射出美所以一下就把观众给拉了过来,最后还是张小乾把戏赢了。”

激烈的竞争,不仅带来了豫剧艺术的兴旺发展,也使得演员更加注重观众的需求,那时出现了豫剧的大角,他们同现在许多明星不同,观众同豫剧演员之间的关系非常和谐,现在的年轻人有追星族,在清代则有一批戏迷,爱戏爱到了无私忘我的境地,他们同演员如鱼似水,至今还有一些故事,被豫剧爱好者们津津乐道着。

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景亮:“有一个叫赵妮的是李剑云的戏迷,有天,她听说李剑云在县城城隍庙戏楼演出,老早的就往县城赶,但越急越出错,结果就迷了路,最后翻了几道沟,过了几道坎,也不知道摔了几跤跑到戏台上,但这时候正好杀戏,戏技术了,她一下子愣在那里,嘴里边在那里唧唧囔囔的自言自语,抹黑跑了45里地,也没看上李剑云的戏,他正好旁边过一个人,老兄你说什么,问他,他就说说自己怎么来看戏,不是别人问他的,正是李剑云问他,李剑云说,老兄你别忙,你等一等,我在给你重新演一遍,观众一听又重新开锣,又跑回来,大家不知道这是谁的面子,实际上就是一个戏迷的面子。”(编辑 郭晓民 转载请注明来源河南戏曲网)

本文《河南豫剧的兴旺过程》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yuju/zixun/4464.html

上一篇:豫剧五大流派唱腔特点 下一篇:河南豫剧兴起的时间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