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该忘记英年早逝的豫剧名家--樊粹庭
樊粹庭(1905——1966),豫剧著名导演、剧作家、戏曲教育家。有“现代豫剧之父”之称,是集编、导、演于一身的豫剧通才。原名樊郁,河南省遂平县潘庄人。
(一)
樊粹庭一生与戏结缘,专注于豫剧的研究与改革,大半时间是台上台下,戏里戏外度过的。他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书,于他平淡的生涯之中,也有诸多故事,诸多传奇,诸多遭遇。今天重读这本“书”,从他的戏中可见真情,坎坷人生中亦可见风骨,不禁让我们对这位豫剧大师肃然起敬。
自幼在父亲监督下读书,14岁樊粹庭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5年后转入中州大学(河南大学前身)预科二年级。他灵敏聪慧,酷爱戏曲。在开封求学期间,不顾父亲训斥和老师劝阻,经常出入票房、戏院,拜京剧名角贺桂福、云路卿为师学戏。曾任学校国剧(京剧)队队长,并粉墨登场,在《失空斩》、《捉放曹》、《赵氏孤儿》、《玉堂春》等戏,出演过诸葛亮、程婴、崇公道等主要角色,被学友们称之为“戏迷”、“戏痴”。因嗜戏成癖,影响功课,险遭学校开除。求学期间的戏剧活动使他对戏曲艺术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他的人生铺就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樊先生在开封就读10年,依靠他的聪明和才智,1929年他大学毕业,并取得河南大学培养的第一个文科硕士学位后,应邀到河南民众师范讲授戏剧课。1931年他就当官了,出任河南省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亲自去上海、天津等地购回电影器材及六十余部影片,率人奔赴全省各地推广普及社会教育工作。在此任职期间,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河南全省各地的地方戏剧种和风土民情进行了考察和了解,同时也广泛接触了社会上的各阶层人士,这一切也都成为他后来从事戏剧工作的生活基础。
1935年底,他受命组建剧团。1935年初,他邀请了陈素真、刘朝福、张子林以及赵义庭、黄儒秀等一批知名演员,将原来的开封永乐戏院改建为豫声剧院。他出任团长兼编导,借鉴了京剧、话剧的一些成功经验,对豫剧的表演、音乐、服饰、化妆,以及对剧场管理、戏班管理和剧目的演出排练等诸多方面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废除了戏班中的一些陈规陋习,率先建立编导制,制定出一整套严格的排戏、演出、前后台管理等规章制度。观众席也打破男女分座的旧规,舞台上乐队改坐在前台左侧纱屏后,捡场等工作人员一律穿规定服装,开始了他对豫剧的改革工作。于2月初豫声剧院首次演出,曾一度轰动省城。需要指出的是,正当他的事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的父亲坚决反对他从事戏曲事业,因一再劝阻无效而与他断绝了父子关系。
但他戏曲的痴情未改,又一次不听父亲劝告,仍执着于他的戏曲事业。他关注学习兄弟剧种的先进管理与创作经验,当年得知陕西易俗社从管理制度到剧本创作都名列全国前茅时,便亲赴西安观看演出,把《三回头》《柜中缘》等几十个秦腔折子戏移植成豫剧演出,轰动了整个开封,这引起了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豫剧。为了进一步丰富豫剧的表演技巧,他请来了有真才实学的京剧票友贾荫堂为剧院的演员教授武功,开创了豫剧舞台上演武打戏的先河。同时还不断将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演员吸收到剧院中,很快使豫声剧院汇集了司凤英、常香玉(此两人是后来加入,曾与陈素真三人轮流挂牌演出)、陈素花、田岫玲等一大批有影响的豫剧名伶。
同年樊粹庭开始创作剧本。1936年底他毅然决然辞去了教育厅社会教育推广部主任之职,专心戏剧创作。这位官都不做,痴心于戏曲的“戏痴”,以一位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眼光看待豫剧,他看到了豫剧的长处:通俗易懂,易为群众接受。但同时他也看到了豫剧落后的一面:剧目脚本粗糙、文词不通。为了使剧本适合演出,他总是先拿出剧本提纲,然后请艺人们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连一些唱词也让艺人们编。在综合了大家的想法和意见后他才最后定稿进入排练,这种方法一直延续了几年。正是因为他采用了这样一种创作方法,所以他的剧目既有新思想、新内容,又容易让艺人们演唱,而且还通俗易懂,极易为人们所接受。他的第一部作品《凌云志》一经演出即引起轰动。继而陆续创作的《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多部剧目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他的这批剧目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艺术品格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传统剧目,这些剧目所宣传的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也有反帝反封建思想。更由于此时全国的抗战浪潮正在兴起,故而在这些剧目中爱国主义思想则是最为本质的东西。从1935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先后创作出《柳绿云》《凌云志》《三拂袖》《涤耻血》《霄壤恨》《女贞花》等数十个以反封建、反邪恶、反汉奸为主题的大本戏。当时引起轰动的《涤耻血》,就是一折以父亲要当汉奸、女儿坚决反对为剧情,宣传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戏。京剧名家程砚秋在开封看了演出,激动得登门拜访樊先生,一进屋就尊称“老师”,并把剧本带回北平。不知什么原因程先生没有演出这出戏(?),而是尚小云先生把它改编为《绿衣女侠》演出了。
樊粹庭这一系列剧目,似乎是专门为陈素真量体定做的。其间所写的戏都由陈素真领衔演出,且演一出,红一出,使原本粗俗的豫剧走向了雅致,对整个开封梨园形成了巨大冲击。可以说从他们开始,被称为“土梆子”的豫剧才有了一个飞跃,形成了一个豫剧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1937年他抱着革新河南梆子的宏愿,率名角陈素真北上,向北平(今北京)京剧名家梅兰芳、程砚秋等学艺,并观摩了名家们的演出。由于“七七事变”,他们从北京回到河南,取醒狮怒吼之意,将豫声剧院部分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了“狮吼剧团”。除营业演出之外,积极开展抗日募捐、慰问、赈灾义演等活动。
1938年开封沦陷后,狮吼剧团停演,多数演职人员四散谋生。为了保住艺术骨干队伍,樊先生带着颇有名声的陈素真和赵义庭等十个演员,先逃往南阳马山口,住在一个破庙里,召集旧部,继续进行编戏、排戏和流动演出。这时他满怀抗日激情,创作出《克敌荣归》《好妻子》《巾帼侠》等以反映抗日战争为主题的爱国主义剧本。逃亡途中,于1939年到洛阳短期演出,在日军步步入侵,河南难以立足的情况下,他率领演职人员于1940年流落到古城西安。
到达西安后,剧团在西安艺术界知名人士高培公、封至模等人的大力协助下,依靠行当齐全、功底扎实的演员阵容,把握时代脉搏和内容进步健康的优秀剧目,以及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剧团的多方关照与支持,总算立住了脚,受到广大群众特别是豫籍群众的拥护。但却屡屡因为剧词触动当权者的黑暗面,引起当局不满,受到刁难,以致剧团难以为继;加之物价飞涨,演员为谋生纷纷离团他往,使狮吼剧团处于瘫痪或倒闭状态。抗战胜利前夕,樊粹庭的父亲及一位颇有势力的盟兄都劝他“迷途知返”,但他发誓决不回头,继续在戏曲的道路上艰难地爬行着。
1942年剧团主要演员陈素真因故离开剧团,加之其他主要演员的离开,使剧团雪上加霜,不得不又一次解体。但是,樊粹庭以极顽强的意志坚持了下来,又从头做起,从河南逃荒流落西安的难民子弟中,招收了50多名儿童,成立起狮吼儿童剧团,并聘请了京剧名师韩盛岫为武功教师多加培养。同时,编写和改编出适合儿童演出的《梦香屏》、《红珠女》、《雷峰塔》等30多本优秀剧目。樊粹庭加强了武打戏的教学成分,专门为他们创作了文武并重的《鹤归楼》、《无敌楼》等戏。经过几年的努力,培养出张敬盟、常警惕、邢枫云、关灵凤、王敬先、华翰磊、王韵生, 王景云、董有道、强庭梁, 李景萼、孙秋菊等一大批优秀的豫剧后起之秀。他们的演出大受欢迎,剧团以人新、戏新、艺新的崭新风貌,以文武兼备、唱做俱佳的舞台风格,得到了西安人民的喜爱,已成为誉满西安、驰名西北的豫剧团体。然而就在此时,樊先生却因剧词“攻击政府”,被国民党反动派关进钟楼地下监牢。经中共地下工作者陈子敬的营救,始得出狱。
1948年西安解放后,饱经风霜的樊粹庭满怀喜悦,率团迎接解放军入城,后又被选为西北文联和西安市文联副主任,还担任了西安市政协委员、西安市各界代表会议代表等职,还曾被选为河南省人大代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得他对戏曲的未来更具信心,很快就创作出了《再生铁》、《法网难逃》、《一斤粮票》、《吕四娘》、《杨柳村》、《奶头山》等反映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和土地改革运动的优秀剧本。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他不断汲取着革命思想,努力用新的思想来表现生活,用剧作来抒发他对新中国的热爱。
1955年,他去北京编剧讲习班进修后,又编写了《王佐断臂》、《杨满堂》、《雷振海征北》、《水工郑国》等优秀剧目。《王佐断臂》一剧,在1956年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会演中,剧本改编、演出、导演均荣获一等奖。这一时期,他还担任西安市第一届各届人民代表会议代表、政协西安市第二届委员会常委、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副主席等职。
“文革”前夕,传统戏被迫停演,樊粹庭也被斥为“右倾落后”、“单纯业务观点严重”,被迫离开剧团赋闲家居,1966年1月因病逝世。
(二)
樊粹庭一生由他亲自排演了60多部豫剧剧目,创下了豫剧之最。他的戏被称作“樊戏”,让我们进一步剖析他的作品特点及其影响。
他的剧目创作中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他这60部作品中以女性为主的占了绝大多数,这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他深知豫剧豫剧已由男性演员的一统天下,逐步让位于女性饰演的旦角演员,已发展到了“吃包子吃馅儿,听戏听旦儿”这样一个旦行占据舞台中心的时代。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识分子痛感封建社会中国妇女的压迫之深,同时他对妇女在中国社会地位的低下深怀同情之心。正因如此,在他的剧目中,塑造了一系列他理想中的妇女形象,《涤耻血》中的刘芳、《义烈风》中的童玉珊、《女贞花》中的邱丽玉、《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杨满堂》中的杨满堂等许多女性形象。在这些剧目中,他从不单纯去表现妇女地位的低下,也从不塑造逆来顺受的妇女形象,而是着力表现女性人物的同情心和大智大勇。她们或杀敌雪耻,以身殉国(《涤耻血》中的刘芳),或侠肝义胆,仗义平冤(《义烈风》中的童玉珊),或送夫从军,义不受辱(《克敌荣归》中的华慧娟),或心灵美好,舍己救人(《女贞花》中的邱丽玉),或襟怀坦荡,不输须眉(《杨满堂》中的杨满堂)。可以说他作品中的妇女形象是继承发展了中国戏曲中的民主精华,同时又极具当代新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他之所以能够创作出这样的人物形象,是与他作品中的人民性分不开的,而他这种人民性,就是他总是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去歌颂、去赞美中国人民的勤劳和勇敢,去赞美、去赞颂中国妇女对中国的社会进步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
樊粹庭的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特点,通俗易懂,而且在通俗之中见真情。30年代他创作的《义烈风》、《涤耻血》等剧在开封大受欢迎,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唱词的通俗易懂。他是个知识分子,但从不以难懂的词句去显示自己的学问,而是以好听、好记、易懂为最高原则。如果说20世纪30年代的创作在通俗之中还有些粗俗的话,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20世纪40年代后他的创作就完全进入了一个通俗而不粗俗,易懂但有文采的境界。此外,他的创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极重视情感。可以说他的戏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情取胜。他写戏重情感,但从不滥用情感,对于传统剧目中的戏串、戏套更是从来不用,因为他认为这些东西没有个性,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他剧中人物的情感及其所要求的客观环境。
樊粹庭先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作为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剧本37个,改编剧本20余个,其中最著名的有四大悲剧:《涤耻血》、《三拂袖》、《霄壤恨》、《义烈风》;四大喜剧《洛阳桥》、《凌云志》、《女贞花》、《柳绿云》;四大历史剧《王佐断臂》、《水工郑国》、《宋景诗与武训》、《再生铁》;四大神话剧《红珠女》、《劈山救母》、《金山寺》、《雷峰塔》。作为导演艺术家,他是豫剧的第一位专业导演,既是学者型又是专家型,敢于借鉴,勇于创新,追求大俗大雅,文武双美。“樊戏”的风格,“樊戏”的美,也可以说是“樊派”豫剧特色,从他所导演的数百部戏中就十分鲜明而又充分地表现了出来。作为戏剧教育家、剧团管理家,也是硕果累累,成就卓著。这些作品至今仍具有它的生命力,《女贞花》、《义烈风》、《洛阳桥》、《涤耻血》、《劈山救母》等“樊戏”,或原封不动,或被改编,仍在当今豫剧舞台上演出。
最后指出,樊粹庭为豫剧事业一生四处奔波,给豫剧舞台留下了太多的财富。1935年在开封创建豫声剧团,捧红了陈素真,掀开了豫剧的辉煌时期。1942年在西安又创办了西安狮吼儿童剧团,先后办训练班八次,培养出数百名豫剧的优秀人才,这些人才遍布河南、陕西两省,及兰州、西安等地,他们曾为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为豫剧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
从樊先生的戏剧思想和一系列的戏剧实践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一个总目标,就是一切为了豫剧改革,他的最有戏曲文化史意义的贡献就在于对豫剧的改革。正是由于改革,使豫剧由艺人豫剧向文人艺人结合型方面转换,为豫剧开创出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由于改革,使豫剧结束了只有表演没有剧本的时代;由于改革,使传统豫剧向现代豫剧转换,为豫剧开创了第二传统;由于改革,使豫剧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地方戏中狮吼而起,独树一帜。没有樊先生的豫剧改革,不知豫剧要落后其他地方戏多少年。总之,樊粹庭、“樊戏”、豫声剧团、狮吼剧团,给豫剧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也给河南和陕西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戏曲文化资源,也可以说是一部宝读不完的“樊戏学”。
(唐小宝 2010年4月6日于洛阳)
樊粹庭相关文章
新闻热点
- 河南豫剧三团王善朴家庭事迹10-26
- 陈素真在婚姻上的“一错再错10-26
- 阎派优秀传人--朱巧云,李喜华10-26
- 豫剧名家朱超伦简介11-02
- 阎立品终生未嫁之谜10-26
- 豫剧名家孟祥礼简介11-02
- 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王惠:近11-18
- 从开封到密县,马金凤成为主10-26
- 豫剧桑派传人戏剧“梅花奖”10-26
- 豫剧导演李云简介11-02
推荐关注
- 崔兰田赢得越来越多的赞誉10-26
- 豫剧名家朱超伦简介11-02
- 李艳玲:豫剧须生泰斗王素君10-26
- 著名豫剧导演冯占顺简介11-02
- 陈素真:谈《洛阳桥》剧本的10-31
- 李新花:豫剧、山东梆子表演10-26
- 一只记入豫剧历史的粗陶水罐10-26
- 陈素真:怀念田汉10-31
- 《梨园轶事》收徒寄厚望10-26
- 戏曲大师---常香玉简介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