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豫剧大全 > 豫剧名家 >

常香玉与豫剧的发展

  常香玉与豫剧的发展

豫剧,

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因早期演员用本嗓演唱,起腔与收腔时用假声翻高尾音带“讴”,又叫“河南讴”。在豫西山区演出多依山平土为台,当地称为“靠山吼”。因为河南省简称“豫”,所以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1.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据艺人相传,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开封南面的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都曾办过科班。

2.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有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洛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3.二十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许多著名艺人云集于开封。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演出抗日戏曲《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演编现代戏的开始。

4.1927年以前的河南梆子没有女演员。出现了女演员后,逐步形成了常香玉、陈素贞、马金凤、闫立品、崔兰田五大名旦表演流派。

5.常香玉广泛吸收京剧、评剧、秦腔、河南曲剧以及坠子、大鼓等艺术之长,同时把风格不同的各种豫剧唱腔——豫东调、祥符调、沙河调等,融会于豫西调中,独创新腔,成为豫剧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誉为“豫剧皇后”。

6.常香玉的作品《红娘》、《白蛇传》、《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五世请缨》…等多出。

常香玉简介

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1922年9月15日出生在河南省巩县(今巩义市)董沟。原名张妙玲。9岁随父张福仙学戏,后拜翟彦身、周海水为师并随义父姓改名为常香玉。其义父姓常,为人爽性豪放,最喜戏剧而最爱项羽之类。故易妙玲为常项羽,又觉此名不宜于女,故更之为香玉。初学小生、须生、武丑,后专演旦角。10岁登台,

13岁主演六部《西厢》,名满开封。她原习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豫东、祥符各调于一炉,并广征博采,收各家各派及一些姊妹剧种之长,大胆创新,开豫剧唱腔改革之先河。后因病不能再演武戏,乃更加潜心钻研青衣、花旦之表演艺术。日寇侵华,她首演抗日时装戏《打土地》,显示了她作为一位爱国艺人的民族气节。

1941年赴陕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西北、中南、华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94年6月荣获“亚洲最佳艺人终身成就艺术奖”。她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4年6月1日逝世于郑州。2004年7月7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追授常香玉同志“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的决定》,追授常香玉大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

本文《常香玉与豫剧的发展》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yuju/mingjia/3432.html

上一篇:王海宴与老盛三:两位豫剧须生元老 下一篇:不应该忘记英年早逝的豫剧名家--樊粹庭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