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3年戏曲新闻 >

中国音乐剧开掘“金矿”之路

2012年12月23日,音乐剧《猫》进驻北京世纪剧院,截至1月3日,《猫》在京近两周的演出票房已达1600万元。而在进驻北京前,《猫》中文版已经在广州等地取得7000万元的票房成绩,成功接过中文版《妈妈咪呀!》的接力棒。
  一部来自西方的音乐剧,一种中国观众并不常见的舞台表演形式,为什么会取得这么高的票房成绩?

  舶来品成为大热门
  “经典本土货”受关注

  上海大剧院艺术总监钱世锦认为,音乐剧这种艺术形式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节奏。“传统的歌剧里面,一旦男女主角开始唱咏叹调,所有的叙事都要停下来,往往一首咏叹调还没唱完,观众就有昏昏欲睡的感觉。但音乐剧不同,演出中,几乎每3分钟就有一个情节的变化,大段歌舞中穿插着情节的推进,节奏很快,显然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和艺术品味。”
  1987年,中央歌剧院上演美国音乐剧《乐器推销员》和《魔棍》,被认为是音乐剧在中国第一次“试水”。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演连连受挫。
  进入新世纪,西方音乐剧在中国市场终于迎来了春天。2002年,世界名剧《悲惨世界》在上海大剧院上演21场。当时,这样的“大手笔”曾引来不少质疑声:一贯以引进芭蕾舞、交响乐、歌剧表演的高雅艺术殿堂,为什么要上演音乐剧这个“文化快餐”?
  想起当时的情形,钱世锦仍心有余悸。“直到《悲惨世界》开演之前,我们还有大部分的票子没有卖出去。然而,第一场演出结束之后,全场观众起立欢呼。第二天,票房的门口就排起了长队,票子一下子就卖掉了。”
  2003年,《猫》风靡上海,连演53场,取得平均86%的上座率;2004年3月,百老汇音乐剧《音乐之声》推出,连演35场,票房接近100%;12月,《剧院魅影》上演100场,翌年《狮子王》再平100场纪录。如今,音乐剧已是中国演出市场上最热门的剧种之一。

  “经典本土货”受关注

  《妈妈咪呀!》和《猫》中文版制作人田元认为,2002年上海大剧院引进《悲惨世界》之初制定的“引进、本土化、原创”三步走原则已是业界共识。“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因为首先音乐剧不像我们传统的京剧戏曲,有长期历史的积淀。我们必须要有自知之明。直接一步走向原创,我认为不是特别谨慎。”
  经典本土货或许是产业发展应有之义,但中文版音乐剧在艺术上能得原作几分神髓则是尚徘徊在剧场外的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中文版《猫》歌词译配团队成员贾懿告诉记者,西方音乐剧译配成各种语言版本并不是新鲜事。经典音乐剧的国际巡演往往催生出众多语言版本,各具特色。但最难的是中文歌词。《猫》是基于美国诗人艾略特的诗歌创作而成的。中方导演刘春说,“艾略特的诗歌是押韵的,完全直译的话会使这种韵味支离破碎。比如开篇的一曲《杰里科之歌》,原本的唱段由22个押韵的英文形容词组成,我们想到了用中国的四字成语来替代,不仅做到了"对位"又"对味",还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诗意。”

本文《中国音乐剧开掘“金矿”之路》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3/26964.html

上一篇:人艺同事泪别于是之 灵车绕人艺首都剧场一圈 下一篇:上海大剧院年后“封箱”大修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