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京剧大全 > 京剧新闻 >

戏曲界是否应该一窝蜂的追新颖求变革

戏曲界一窝蜂追“新”对吗 ——京剧女老生王珮瑜坚守冷门引人深思

近年来,“新戏连台”被认为是振兴戏曲的必由之路,新编剧目也逐渐成为一个戏曲演员出名的“标准配置”,但京剧女老生王珮瑜说:“我是一个比较‘守旧’的京剧演员,我不认为所有人都要去做‘开天辟地’的变革。留下一批人在传统戏上精心加工,修旧如旧,也照样可以把戏送到观众的心里。”这番话是她在东方艺术中心“第五届东方名家名剧月”讲坛上的有感而发。

当时,一名观众拿起话筒对王珮瑜说:我看你的戏十几年了,很关注你。感觉你演的老戏太多、出的新戏太少,希望你能多出新戏。王珮瑜当即表示感谢,但没有顺水推舟接受这番“劝进”,而是一字一句地说:“现在稍微唱出点影响的‘角儿’就要有自己的新戏,我认为有没有新戏不重要,重要的是做符合自己艺术标准的事。”

她的话引起在座许多人的思索。行内按次排座、论功评奖时有发生,身上有“新戏”的演员往往占据先机。于是,有没有新戏成了一名戏曲演员事业上的分水岭。似乎演了一台量身定做的新编大戏,角儿的“招牌”就镀了金。不走这条水到渠成之路的演员,反而成了另类,甚至暗暗“吃亏”。不少出道比王珮瑜晚的同行都有了自己的新戏,哪怕戏的质量、反响参差不齐,至少把演员托上了“戏一代”。反观一出老戏几代人演,哪怕演绎得再出彩也是“戏N代”。

讲座结束后,接受本报记者 采访的王珮瑜掏出了心里话:入行20年来,扎在旧戏堆里,学会了40出传统老戏,却很少去碰新戏,为什么?不是没机会,也不是没能耐,而是没时间。“各有各路,各有各的观众。我更看重心里的这一关。”她说,经典剧目在每个时代都有很大的创新空间,“磨”好了得下功夫。她以著名京剧老生余叔岩为榜样。余叔岩活跃在舞台上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但大量的功夫是花在整理、精编上,成天琢磨,把老的东西推向更高的艺术境界。“比如《赵氏孤儿》是一出传统京剧老生戏,余叔岩做了大量细节创造的工作,程婴的二黄倒板和屠岸贾的二黄倒板都不一样。余叔岩一生没有演过新编戏,但这不能阻止他成为一代宗师。”

“我不是排斥演新戏。我也有我的创新意识,只是想走一条比较保守的创新之路。”这名出生于1978年的“年轻的老演员”说。去年6月,王珮瑜凭借马连良1960年剧本整理改编、融入余(叔岩)派《搜孤救孤》经典唱段的新版《赵氏孤儿》获得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这是对她所坚持的道路的一个充分肯定。

本文《戏曲界是否应该一窝蜂的追新颖求变革》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jingju/zixun/3767.html

上一篇:“跨文化京剧”的改编历程及呈现方式 下一篇:泰州邀京剧迷定期来看戏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