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一轮明月”当空照——京剧名家杨宝森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将举行

今年是京剧名家杨宝森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京剧名家,由国家大剧院主办、天津京剧院协办的杨宝森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将于5月16日至19日在国家大剧院举行。本次纪念活动广邀全国八家院团的杨派传人与京剧名家,以“一轮明月——京剧名家演唱会”、全本《伍子胥》《击鼓骂曹》《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 《杨家将》等杨派经典名作与观众见面,共同缅怀这位享誉剧坛的艺术大家。

杨宝森出生于梨园世家,祖父杨桂云是清末与谭鑫培同时代的著名京剧演员,为“四喜班”的著名花旦。家庭的熏陶让杨宝森从小就与京剧结缘,但他并没有按照祖父的希望学习旦角,而是钟情于老生行当。杨宝森幼读私塾,曾拜裘桂仙、陈秀华为师,又从鲍吉祥学余派老生。他10岁左右便“带艺搭班” ,长期在斌庆社学习、演出。杨宝森童年时期嗓音清脆明亮,他在《上天台》中扮演的刘秀、 《断密涧》中扮演的王伯当,颇得观众好评;唱做繁难的《珠帘寨》 《定军山》《战太平》等戏,也博得北京、上海等地观众的赞赏。在童伶时期,他就赢得了“小余叔岩”之称,并被称为“小神童” 。

1924年杨宝森在上海演出,连演三个月后,因过度疲劳而“倒仓”,相较于一般人一两年甚至更短的倒仓期,杨宝森却持续了十余年,这段时间他只好停演休养。在此期间,他苦学文化、习字练琴,坚持练功、吊嗓,细心揣摩前辈大师的唱腔,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他曾用两句诗来形容当时自己的心境: “满腹戏曲歌不成,箪食瓢饮苦练声。”

“京剧艺术讲究文化底蕴、文化修养,讲究沉淀,有内涵。很多老一辈的表演艺术家都不是科班出身,但在舞台上都呈现出了极高的个人修养,所学的东西通过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就带出来了。”在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派传人杜镇杰看来,杨宝森先生之所以有如此艺术成就,跟他在民族文化方面的深厚积淀分不开。

据国家大剧院演出部戏曲项目策划南昊介绍,此次纪念活动以“一轮明月”为题,语义双关,既代指了杨宝森代表剧目《文昭关》 《清官册》 《捉放曹》中三个“一轮明月”的各具特色且脍炙人口的经典唱段,又隐喻了杨宝森为观众们津津乐道的“云遮月”功夫嗓,即起初状态平平,好似明月被乌云遮挡,似隐似现;随之愈唱愈亮,韵味浓郁,唱至酣畅之处嗓音宽厚纯亮,犹如一轮皓月当空。

由于杨宝森变声期很长,变声后嗓音缺乏高音、立音,他只好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演唱方法。在精磨前辈谭鑫培、余叔岩的唱念艺术,创造性地继承了谭派、余派艺术丰厚传统的基础上,在琴师杨宝忠、鼓师杭子和的帮助下,创立了以沉雄苍劲、醇厚清雅、浑然大气为特色的“杨派”老生艺术。到上世纪50年代,杨宝森的演唱艺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的演唱风格也日臻完善,与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并称为后“四大须生” 。

“追着杨先生住,杨先生在哪住,他就在哪租房子住,到了这种痴迷的程度。”杜镇杰忆起自己的岳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长礼当时追随杨宝森先生的往事,“艺术是共通的,好的艺术大家都会追随。”

1958年, 49岁的杨宝森英年早逝,却给京剧界及后学者留下了巨大的艺术财富。杨派艺术在其身后几十年逐渐红遍大江南北,艺术影响遍及海内外,如今更是形成了“十生九杨”之势。

“杨宝森先生的演唱字正腔圆,成为后来人学习京剧打基础和走向正宗道路的榜样,学了杨派后再学其他就容易一些。”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杨派传人张克说。“杨宝森先生一般的声音都是走中音区,中音区特别能抒发感情,韵味醇厚。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杨派艺术,是因为杨派艺术的声腔是超前的,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情趣。”杨宝森亲传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叶蓬4岁多就开始接触杨宝森先生,“我的父亲叶盛兰特别推崇杨宝森的演唱艺术,杨先生在艺术上非常严谨、谨慎,一生没排新戏,但并不守旧,没有停滞改革与创新,故去之前还在调整他的代表作《文昭关》 。”

“一个是听他的声腔,一个是学习他的精神。杨宝森先生的唱腔比较独特,具有自己的韵味,他结合自身条件将自己的声腔近乎完美地呈现给观众,创出了一个广大观众喜欢的声腔体系。为什么马连良先生的《甘露寺》好,为什么谭富英先生的《定军山》好,为什么杨宝森先生的‘一轮明月’唱段好?”在杜镇杰看来,是因为他们的演唱更加贴切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老先生有太多的东西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而今天的年轻人除了继承以外,还要发展,推动京剧往前走,学习老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把老先生的东西学过来,更重要的是怎样把其化在自己的身上,用自己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轮明月”当空照——京剧名家杨宝森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将举行

本文《“一轮明月”当空照——京剧名家杨宝森诞辰110周年系列纪念演出将举行》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news/201905/36215.html

上一篇:京剧小戏邀观众品尝“信仰的味道” 下一篇:北京曲剧《太平年》 :讲述新中国成立前夕北平老百姓的生活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