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十二艺节”文华奖参评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下文简称“十二艺节”)将于5月20日在上海开幕,上海歌舞团历时4年打造的谍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作为开幕演出上演,并参加第十六届文华大奖的角逐。模范人物”之一的李白。讲述了中共党员李侠潜伏在敌占区上海,用秘密电台搭起通往延安的情报传输路线,最终为革命事业奉献出生命的故事。

舞剧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原创,融入青春色彩、红色记忆、浪漫情怀、谍战氛围等元素,通过舞剧的独特表现形式,把石库门、弄堂、马路、报馆、旗袍裁缝店等老上海的城市特色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舞台上,以高度凝练的舞剧叙事、唯美的意象表达、灵活写意的舞台布景和谍战的紧张悬念,再现了我党为民族解放事业而壮烈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向革命先烈致敬,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收获市场和业内双重肯定

除5月20日的开幕演出,5月18日,《永不消逝的电波》还将以参评剧目的身份演出一场,4月18日,这场演出开启门票预订,短短两小时几近售罄。

4年磨一剑,如此火爆的结果完全在上海歌舞团副团长刘奎丽的预料之中。她介绍,这部舞剧去年12月在上海首轮试演,不久在海口、佛山、广州进行第二轮试演,门票很快售罄。今年4月,这部舞剧在上海正式首演,5场演出门票在春节过后不久也全部售罄。观众年龄层也非常广泛,“包括60后、70后、80后甚至90后”,“观众都反馈,这样一部红色题材的舞剧非常值得一刷、二刷甚至三刷。”

市场叫座,一票难求,在专家研讨会上,《永不消逝的电波》也获得了颇多肯定。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认为这部剧将戏剧和舞蹈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达到了示范性的高度,“完全可以被写进舞蹈学院的教科书。”

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认为,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突破了舞剧类型化的窠臼,“没有符号化的表达,角色栩栩如生。”

首次探索“谍战舞剧”

虽然收获市场和业内双重肯定,但《永不消逝的电波》创排之初,更多人的态度却是怀疑。

“最初约我写这个剧本,我还是有点犹豫的,当时认为这样一个题材,舞剧来表现比较困难。”编剧罗怀臻回忆。

难点是显而易见的,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样一个谍战题材的故事,叙事层面的复杂性可想而知。

但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认为,红色文化丰富的上海,“应该有这样一部舞剧,描绘和表现当年默默无闻却又是艰难卓绝在白区工作的革命党人。”
罗怀臻完成的剧本里,有9个主要人物,每个人几乎都拥有“双重身份”,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矛盾焦点,为观众制造出重重悬念。

“这个剧本对导演的逻辑思维和叙事铺排能力要求很高。” 陈飞华大胆选择了两位年轻的“80后”女编导,一方面是肯定她们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也希望这部致敬革命先烈的舞剧能感动今天的年轻人,“让‘80后’青年编导一部反映当时同龄人革命事迹的剧给今天的青年人看。”

“剧情是排过舞剧中信息量最大的。” 两位“80后”总编导韩真、周莉亚坦承,对于完全依靠肢体语言的舞剧,谍战题材是很大挑战。

周莉亚透露,9个主要人物,几乎都有“双重身份”,对于观众而言增加了解谜的观剧体验,对于编导和演员,则增加了许多难度。为了把大量信息融合进舞蹈表达,她们在编导中在叙事上做到极致,用了非常多叙事功能的表现形式。

对于演员,塑造人物上则有很高要求,不仅是肢体动作上的表演,还有大量通过情绪、细节对人物的立体塑造,这对更注重跳舞的舞蹈演员并不容易,“重要的是多方位的表达‘人’,表达他们如何成为舞台上的这一刻。”

从动作到感情,重视每一个细节

历经两年多的选题孵化、10多次创作采风、20余次研讨论证,2018年8月,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正式开排。

上海歌舞团首席演员王佳俊、朱洁静在剧中分别饰演中共地下党员“李侠”与“兰芬”,这两个角色以烈士李白和他的妻子裘惠英为原型。

“第一天编导没教动作,而是让我们自己找状态,表现舞蹈中的人物。”朱洁静还记得开排第一天的迷茫。但一天天辛苦地排练下来,她越来越明白了编导的苦心。上海歌舞团都是年轻演员,离那个步步危险的革命年代太过遥远,完成从“都市青年”到“革命者”的转换,并非练熟了舞蹈动作就足够,更需要真情实感。如今她回家后,洗衣服铺床单,都会一边做一边琢磨舞蹈中的动作,“越自然越真实。”

本文《“十二艺节”文华奖参评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news/201905/35899.html

上一篇:川剧史上首位女编剧徐棻新著《舞台上下悲喜录—徐棻谈编剧》首发 下一篇:没有了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