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京剧》播出本意是普及 不想变找茬游戏
6日晚,筹备了2年的纪录片《京剧》,在央视一套播出第4集。它被称为“央视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力作”,然而,第一集播出后,这部要普及和宣扬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却在网络的迅速发酵中,反而掀起了一场“大家来找茬”的吐槽。而争议之声,大部分出自专业戏剧人、戏曲研究者,以及戏迷和曲友。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力荐
却成网友“大家来找茬”游戏
“负责任推荐!今晚开始,22:40,央视一套,纪录片《京剧》,著名导演蒋樾、康健宁心血之作。”6月3日傍晚,《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微博上奔走相告,“跪求各位亲转发”。很快,这条微博在当晚被转发了2万多次,“舌尖”的粉丝都坐等电视机前,满分期待。
当晚,《京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同样是央视纪录频道出品,又有“舌尖”珠玉在前,连解说都是同一人——当普通观众还沉浸在李立宏磁性的嗓子,谭鑫培、梅兰芳有趣的故事中,让人意料不到的是,微博上,已经掀起了一场“大家来找茬”的吐槽。
戏曲研究者专盯不符史实的硬伤,京剧迷嫌太“百度百科”,隔靴搔痒,最后,惹得昆曲迷也拍案而起,炮轰片子故意“踩昆曲”。网友感慨:“简直是白拍了!”
专业人士网上“较真”
总导演欢迎网友探讨
《京剧》是首部以纪录片手法系统介绍国粹京剧的作品,共分8集,每集均以京剧经典剧目命名,包括《定军山·溯源》、《宇宙锋·呐喊》、《借东风·传承》、《大登殿·绽放》、《生死恨·抗争》、《凤还巢·坤伶》、《荒山泪·江湖》、《群英会·新生》。该片将京剧200年历史中最生动的故事,通过场景还原和戏剧化再现的方式呈现出来。
但看完第一集,记者感觉,这更像是一部宣传片,而不是纪录片。
“毫无例外的空洞、做作,缺少构成纪录片最基本的干货素材。不说思想,单是纪实性与生活质感,大概隔了有上千个《舌尖上的中国》。”网友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教师“三天半打鱼”评论。
或许散文诗的风格,能暂时诱惑一下大众的眼睛,而片中的硬伤、错误,则让专业看客,无法淡定。
第一集中,讲到谭鑫培进宫唱戏,被慈禧封了四品顶戴。“央视,别瞎说了。”作家章诒和直言不讳。第二集中,明明引用了周作人说的话,却配了一张朱自清的照片。
“我简直要晕掉了!”中国戏曲学院戏研所特约研究员,同时也是百家讲坛《粉墨清宫》系列的主讲人柴俊为,这几天一连发了好多条微博“普及常识”,接到记者的电话,他还是很郁闷。
“谭鑫培42岁才刚进宫,工资待遇其实只有二两银子,外加一点粮米,伶人连科举考试都是不允许的,怎可能做官?清宫档案上,完全没有这样的记载,而且,也没有这种可能性。总管太监,两朝元老,得到5品已经格外开恩,一个外学教习都四品,还怎么管管啊?历史上,只有惇亲王绵恺,擅自在王府里,给两个伶人封了四品和六品,还被皇帝处分了。”
本意要普及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才开场,就在网络的迅速发酵中,“被普及”了一把。柴俊为说,不可否认,这部纪录片制作精良,但在文本和观念上,问题不少。“就算没网络,没有专业人的挑刺,就算不懂戏,你看着也会觉得奇怪。梅兰芳在沪上第一次出场,灯泡突然全亮了,他就这样打败了谭鑫培……梅兰芳靠几个灯泡就红了,还要京剧史干嘛?”
对于网上的各种争议,总导演蒋樾对《北京娱乐信报》的记者表示自己始料未及,他说:“有些研究者可能研究得更深入一些,比如有专门研究谭鑫培的,他自然会有他的想法。不管大家怎么探讨,这都是一件挺好的事。”
本意要普及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才开场,就在网络的迅速发酵中,“被普及”了一把。(记者 马黎)
(摘自 《钱江晚报》)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