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的画面难掩随意潦草
央视纪录频道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又一部展现传统文化的力作、原创纪录片《京剧》经过两年的制作,6月3日起和广大观众见面。画面精致、配词婉约、制作考究,但除了被京剧迷诟病宏大叙事淹没京剧本身之外,片中明显的历史错漏激起了观众和学者的一致吐槽,《京剧》甚至把朱自清的照片错当成了周作人。
史实不符硬伤多
第一集中讲述谭鑫培进宫得了四品顶戴,言之凿凿“时年43岁”。但那只是传说。
中国戏曲学院戏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柴俊为指出,据清宫档案记载,升平署的总管太监一般是六品,最高才五品,历史上得过四品的伶人只有一人,是道光朝惇亲王府的全顺。
第二集中的解说词“按中国的传统规矩,伶人的尸骨是不能还乡的”也被质疑与清宫档案记载不符;谭鑫培1917年最后一次演出唱的是《洪羊洞》,纪录片《京剧》却配了个《碰碑》的像和军人在看戏的镜头。
纪录片应该更严谨
中国戏曲协会副会长、著名戏剧评论家龚和德表示,两年前节目组发来材料邀请他出镜接受采访,但被他婉言拒绝,因为“跟我想的不一样”。跟龚和德一样觉得遗憾的还有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他说:“这部纪录片更像是一群京剧爱好者在谈京剧,不要用‘文献片’的标准来要求它,只是一个‘文艺片’。”
随意裁切有些潦草
面对质疑,央视纪录频道的宣传负责人王文静承认片中确有一些明显错漏,将在第二次播出时及时修改。但傅谨并不看好修改,“硬伤和细节差错之外,最关键是历史观的问题。”
“该片导演蒋樾曾这样定义《京剧》,这是一部试图借着京剧发展史,介绍近代中国老百姓的市井生活、文化生活的纪录片。但为了要使素材更吻合“社会史角度”而随意裁切,显然有些潦草了。判断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更倚重的不是绚烂的配词和华丽的画面,而是对史实的尊重。
蒋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京剧》中所有的文案都交给京剧方面的专家看过和讨论过,整个过程十分严谨。但京剧研究员柴俊为认为,虽然制作团队强调节目由专家把关,但这并不能成为掩盖《京剧》常识错误的理由,也凸显了制作团队辨别京剧史料的能力之差,“任何材料拿过来不加辨别就用,那还要研究干什么”。(钟和)
(摘自 《海南日报》)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