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90后学子追捧800岁梨园戏



洞箫戚戚、丝竹婉转、典雅精致……这就是有着800年历史的梨园戏的风采。昨晚,《董生与李氏》在清俊典雅的乐声中来到了古城西安。这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梨园戏首度来到北方巡演。近几年来,曾经近乎消逝的梨园戏多次在全国各大高校受到年轻学子的热捧,并形成文化热潮,被学术界称为“中国古典戏剧一次漂亮的回归”。在记者的采访中,梨园戏表演艺术家、“二度梅”得主、非遗传承人曾静萍表示:戏曲想要存活下去,必须培养年轻大学生的兴趣。


收获大批90后大学生铁杆粉丝


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泉州,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有着“古南戏活化石”之称,弥足珍贵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许多戏曲形态。文辞清雅,曲乐优美,唱腔独特,表演细腻,被称为“雅俗共赏”的戏种,《董生与李氏》更是梨园戏中的精品。昨晚,易俗大剧院内座无虚席,首次在西安上演的梨园戏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眼球。23岁的高校学子张媛媛告诉记者,《董生与李氏》在年轻一代中呼声很高,网络上不少年轻人都在追捧这样非常典雅、古老的梨园戏。“看到这样的剧目,我们就能了解到几百年前人们的情感与生活。”


近几年,梨园戏陆续走进了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开讲座,搞巡演。曾静萍欣喜地说:“我真没想到大学生对这样的老剧种这么热情、这么用心,来看戏的都是90后大学生,他们带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对古老的表演方式特别好奇,也愿意多学多了解。我看,一个剧种想要长期存活下来,就得依靠这些有文化素养的大学生。”


而一批古老的梨园戏剧目也先后出访意大利、英国、荷兰、德国、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宾、印尼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传承者不抢救老剧目就会被降级


梨园戏的表演古朴独特,有一套世代相传的程式规范,俗称“十八步科母”。在中国戏曲长廊中独树一帜,尤以旦角程式最为著名。有许多手势和动作,与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人物形体有异曲同工之妙。2002年,梨园戏作为我国“口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被亚太文化中心列入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数据库。2005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戏曲类中排名仅次于昆曲。


对于许多正面临消逝的口头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说,梨园戏的传承极有借鉴作用。目前,有5代梨园戏的演员正活跃在舞台上,这是全国很多濒危剧种不可想象的事情。曾静萍告诉记者:“对待濒危的文化遗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抢救和保护,尽量恢复还原传统剧目的本来面目。梨园戏经过800年历史,原有600多个剧目,至今我们能将300多个剧目搬上舞台重新上演,这个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


为了让珍贵的老剧目不断代,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自创了一套抢救性保护的办法:所有演员,不论退休或在职,每年至少将一部仅存剧本和音乐的剧目重新按照梨园戏的程式编排出来,将故纸堆中的‘遗迹’重新立在舞台上。“这将作为每位演员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完成就会被降级。”(记者 职茵)

(摘自 《西安晚报》)

本文《90后学子追捧800岁梨园戏》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685.html

上一篇:罗田将京剧大师余三胜搬上黄梅戏舞台 下一篇:梅葆玖捧场京昆版《白蛇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