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庐剧皇后”丁玉兰:一直走在传承“非遗”的路上

中新社合肥2月1日电  作者 张强

86岁应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丁玉兰却很忙,排戏、上课、联系演出、参加社会活动……

记者近日采访她时,身着红色外套的丁玉兰正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一起排练要在猴年春节庙会上表演的节目。舞台上的她,话语清晰、神采奕奕。

距今约有200年历史的庐剧,流行于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丁玉兰就出生在“庐剧之乡”安徽肥东县。她8岁拜师学庐剧,曾在庐剧舞台上塑造了100多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庐剧皇后”。似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可以说是庐剧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

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通过对《借罗衣》、《休丁香》等经典庐剧的精彩演绎,让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因此,丁玉兰近日荣获了安徽省“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退休后的丁玉兰依然在为庐剧事业贡献余热,她不仅在合肥市老年大学授课,还创办了玉兰庐剧团,经常进行表演。丁玉兰说:“作为传承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能说,还能走,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庐剧是丁玉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今,包括庐剧在内,中国大多地方小剧种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等发展瓶颈,要想让庐剧脱颖而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对剧种的改变创新,同时也要培养更多的庐剧爱好者,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丁玉兰建议:“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政府应该鼓励非遗走进校园,在各个地市、各级学校开设‘非遗’选修课。”

中国像丁玉兰这样为非遗传承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即便如此,戏曲剧种依然在慢慢消失。根据官方数据,1959年,中国的戏曲剧种为368种,2013年已经减少至286种。

对此,中国文化部自2015年开展了全国性戏曲普查,进行抢救性保护。安徽日前也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实施安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新社记者采访期间,丁玉兰一直在配合文化部组织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她说,截至2015年,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

本文《“庐剧皇后”丁玉兰:一直走在传承“非遗”的路上》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31319.html

上一篇:纪念音配像工程30周年晚会录制 下一篇:话剧《曲韵钟鼓楼》展示传统曲艺文化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