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剧皇后”丁玉兰:一直走在传承“非遗”的路上
中新社合肥2月1日电 作者 张强
86岁应该是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年纪,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庐剧传承人丁玉兰却很忙,排戏、上课、联系演出、参加社会活动……
记者近日采访她时,身着红色外套的丁玉兰正在和自己的同事、学生一起排练要在猴年春节庙会上表演的节目。舞台上的她,话语清晰、神采奕奕。
距今约有200年历史的庐剧,流行于江淮一带和大别山区,与徽剧、黄梅戏、泗州戏并列为安徽四大优秀剧种,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丁玉兰就出生在“庐剧之乡”安徽肥东县。她8岁拜师学庐剧,曾在庐剧舞台上塑造了100多个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被称为“庐剧皇后”。似黄梅戏的严凤英、豫剧的常香玉一样,丁玉兰可以说是庐剧爱好者心中的一个艺术符号。
数十年的演艺生涯中,丁玉兰通过对《借罗衣》、《休丁香》等经典庐剧的精彩演绎,让一个只在乡村野寨搭草台班演出的地方小戏逐步成为能够进入省城立足的地方大戏。因此,丁玉兰近日荣获了安徽省“德艺双馨终身成就奖”。
退休后的丁玉兰依然在为庐剧事业贡献余热,她不仅在合肥市老年大学授课,还创办了玉兰庐剧团,经常进行表演。丁玉兰说:“作为传承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还能说,还能走,我就会一直演下去。”
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庐剧是丁玉兰一直在思考的问题。“而今,包括庐剧在内,中国大多地方小剧种都面临着‘后继无人’等发展瓶颈,要想让庐剧脱颖而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对剧种的改变创新,同时也要培养更多的庐剧爱好者,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其次,要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输送更多的新鲜血液。丁玉兰建议:“培养人才要从娃娃抓起,政府应该鼓励非遗走进校园,在各个地市、各级学校开设‘非遗’选修课。”
中国像丁玉兰这样为非遗传承默默奉献的人还有很多,即便如此,戏曲剧种依然在慢慢消失。根据官方数据,1959年,中国的戏曲剧种为368种,2013年已经减少至286种。
对此,中国文化部自2015年开展了全国性戏曲普查,进行抢救性保护。安徽日前也出台了《支持戏曲传承发展实施意见》,明确实施安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加强地方戏曲保护与传承,并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中新社记者采访期间,丁玉兰一直在配合文化部组织的国家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她说,截至2015年,文化部公布的4批198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已有235人离世,在世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占到50%以上。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