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重申报轻保护”演出剧种骤减是戏曲的荣耀还是悲哀?

原标题:“重申报轻保护”演出剧种骤减是戏曲的荣耀还是悲哀?

新华网北京12月18日电(白瀛、郭晨琦)随着日前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公布,又有包括线腔、平讲戏、东河戏、永修丫丫戏在内的4个戏曲剧种被列入“非遗”的保护名单。至此,共有162项传统戏剧被纳入“非遗”保护伞下。

然而,还在演出的剧种却在逐年下降:上世纪末还有394个,如今却只有不到200个。成为“遗产”是戏曲的荣耀还是悲哀?日前在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剧种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此进行了讨论。

戏曲面临“申遗”异化尴尬

从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中国的昆曲艺术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到2006年6月10日被我国确认为首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

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介绍,截至目前,已有611位戏曲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央财政近年来投入到传统戏曲保护和传承方面的费用也有近4亿元;在文化体制改革转企改制中,很多戏曲院团作为事业单位被保留下来,继续受到了国家的保护和扶持。

然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也面临着来自“申遗”被异化的尴尬。

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刘文峰说,“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很普遍,许多剧种虽然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但并未得到真正的保护。“比如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的赛戏,曾经在山西、河北、内蒙古、河南一带流传,而现在已经没有演出了。还有很多其他的戏也是名存实亡。”

另据河南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谭静波透露,现在很多地方为了本土剧种“申遗”成功,强制改变剧团属性。如本来山东有很多豫剧团,通通被改变成为山东梆子剧团。

“内”忧“外”患加剧戏曲衰亡

马盛德介绍,20世纪末,中国曾有394个剧种,到2004年只剩260个剧种仍在演出,但是目前只有不到200种。以戏曲剧种最多的山西为例,1982年有48种,2012年仅剩了28种。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逐渐瓦解,进入城镇的青年群体相继转向了电影、电视、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使得传统戏曲的受众群体不断萎缩,生存空间遭到了严重挤压。”他说。

除了外部环境,戏曲本身也面临发展困境。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田青认为,目前戏曲同质化,目标单一,手段相同,比如现在地方戏的伴奏乐器几乎都用到大提琴,而特色乐器越来越少。“我去山西见到一个渔鼓乐队,乐器里却没有渔鼓,因为声音太小给替换掉了。”

本文《“重申报轻保护”演出剧种骤减是戏曲的荣耀还是悲哀?》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23322.html

上一篇:新疆霍城县举办老干部戏曲演唱会 下一篇:首届戏曲声腔音乐大赛圆满落幕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