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

原标题: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

施亮

我曾经对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源流很感兴趣,读了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张庚、郭汉城主编的《中国戏曲通史》,辅之以阅读几种野史笔记,也记下一些心得体会。

在宋朝以前戏剧还很不发达,汉代的俳优,唐代的“参军戏”,无非是娱乐帝王贵族的滑稽表演而已,又与杂技、舞蹈等相结合,却较少有表现社会生活的故事。北宋以来,古代城市开始走向多功能综合的发展道路。宋朝的首都东京,随着城坊制度变革,市场不再是官家特设的管理区域,城里也不再划分方形之“坊”,大街小巷纵横,店铺鳞次栉比。那时东京人口构成中,经营工商业及其它服务行业的人口已经占了十分之一。城市商业贸易繁荣,文化消费也昌盛了。宋杂剧兴起,散落在城市的一些读书人科举不得意便为艺伎填词谱曲,甚至还亲自参加演出,也就使得宋杂剧的艺术性大大提高。宋代的城镇中表演杂剧的戏场叫“瓦子”,或称“瓦舍”。《梦粱录》中称:“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散之意,易聚易散也。”这是一个极形象的名称,体现了城市平民大众娱乐场所的特点。在瓦舍中的表演者则被称为“路歧人”。倘若是因陋就简,当场卖艺,则被称为“作场”;而一些高级的剧场,设有布棚,又被称为“看棚”;倘若表演区域用栏杆隔起,向观众售票,又叫做“勾栏”。宋杂剧尚不正规,戏剧内容较芜杂,其表演时分为三部分:首先表演的是“艳段”,是杂剧开场前的加演部分,为了招揽观众就先来一段说唱文学。再有一部分,称为“杂扮”,又名“杂旺”、“纽元子”、“技和”。这是杂剧的中间或末尾部分与剧情无关的穿插部分,多以滑稽逗笑取胜,常兼之杂耍、杂技、幻术等,甚至为了吸引观众还散发糖果。而真正的戏剧部分才是正杂剧。野史笔记《都城纪胜·瓦舍众技》称,杂剧内容“大抵全以故事世务为滑稽,本是鉴戒,或隐为谏诤而已”。《武林旧事》中,还记载两个宋杂剧:一个是《急慢酸》,宋代市语称读书人为“酸”,此杂剧讲的是性子急与性子慢的不同性格两个读书人的故事。另一剧《眼药酸》则是讲一个卖眼药的读书人故事。对于这批艺人们所从事的越来越兴盛的娱乐业,朝廷专门由教坊来管理。教坊本是宋朝统治机构掌管娱乐活动的机构,专门训练一批艺人,或为官府的重大庆典活动服务,或为帝王公侯表演,以后随着城市功能越来越扩大,教坊的文娱活动也更多地向市民开放了。宋代的统治者很看不起艺人,将艺人与妓女们同等看待,将他们都统一交教坊管理。宋朝南渡后,金、辽王朝占据的北方广大地区也产生了杂剧,但名称叫做“院本”。名异而实同,其杂剧的戏剧结构与表演方法与宋杂剧相同。到南宋时期,从温州又产生出南戏。那一带地区人们能歌善舞,本来就在民间流传一些有丰富故事情节的歌谣小曲,路歧人趁机将其改造后用杂剧形式表演,很受观众们欢迎。

本文《中国古代戏曲的演变》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23238.html

上一篇:长安大戏院:弘扬民族传统戏曲 下一篇:戏曲也应为青春代言(金台论道)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