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戏 戏曲声腔的“活化石”
原标题:孟戏 戏曲声腔的“活化石”
编辑:周珺作者:杨继红
7月23日,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剧团戏台上,广昌孟戏正精彩上演,当地农民剧团演员表演的《姜女游园》、《姜女送衣》等经典剧目,为现场数百名村民带来一场丰盛的文艺大餐。
广昌孟戏流行于广昌县境内,俗称孟戏,又名盱河戏,起源于明初,是世界上唯一保存了中国明代四大声腔之一——海盐腔曲调的古老剧种,被誉为中国古代戏曲声腔的“活化石”。2006年5月,广昌孟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孟戏艺人李安平、曾国林被认定为广昌孟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广昌现有甘竹镇大路背、赤溪、舍溪3家孟戏剧团,它们有两种不同的剧本,不同的唱腔。舍溪、赤溪孟戏的剧本是元代的《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来源于古南戏中的永嘉杂剧;大路背孟戏的剧本是明初的传奇本《长城记》,形成于明万历年间。
作为当地群众开展酬神祭祖活动的一个项目,广昌孟戏以口传心授为主,父传子、子传孙,代代相传。近年来,孟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资金投入不足、演员队伍老化等危机。据广昌孟戏传承人、赤溪孟戏剧团演员曾国林介绍,剧团演员平均年龄60岁,已多年无新学员加入。孟戏的学习、传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报酬又低,成为孟戏人才青黄不接、步入生存困境的主要原因。
为改变这一窘况,广昌县一方面鼓励各孟戏剧团打破传统观念禁锢,改变以往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习俗,全面吸收学员,同时,由政府部门向上级争取专项经费,用于孟戏资料收集整理和人才培训。如今,李安平、曾国林两位传承人每年可获得1万元工作经费,县财政每年拨出1.5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刘家、曾家、舍溪三家孟戏剧团发展。近年来,广昌县将孟戏展演列为中国广昌国际莲花节系列活动之一,每年都组织各个孟戏剧团在莲花节期间进行表演,为提升广昌孟戏知名度搭建平台。
“孟戏是国宝,我要把孟戏唱下去。”李安平表示。目前,他正在积极联系全国各大中专院校,为孟戏的传承和人才培养探索新路。 (曾恒贵)
新闻热点
- 关注微信公众号,免费获取戏09-05
- 眉户小戏《张连接母》 - 眉户11-09
- 《金鸡报春——2017春节戏曲晚02-03
- 《龙凤呈祥——2017新年戏曲演01-04
- 太康道情主要演员介绍11-02
- 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09-18
- 2016年春节戏曲晚会--金猴闹春02-09
- 中央电视台《中国戏曲大会》07-20
- 第四届中国豫剧节8月开幕 豫京03-28
- 《叮咯咙咚呛》第二季震撼开09-24
推荐关注
- 国家京剧院新编大戏《伏生》01-20
- 优秀青年演员交流展演 20家院05-05
- 三台新剧目展现“东方之韵”09-20
- 低价演出创意集市 首届四川艺11-20
- 黄梅戏首秀新西兰多元文化艺11-20
- 青春版汉剧《红色娘子军》开10-17
- 河南越调来津会知音(图)08-19
- 山西省优秀新创舞台剧晋京展11-20
- 二人转小品 伴唱 - 二人转剧本11-18
- 福建百折传统折子戏展演经典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