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资讯 >

拿什么拯救宁波地方曲艺?

几天前,一场拜师仪式在宁波民乐剧场举行,本土“名嘴”阿伟向宁波评话泰斗张少策拜师学艺的消息一时吸引了众多媒体关注。然而,一场热闹、喜庆的拜师仪式终究掩盖不了当今宁波地方曲艺日渐萧条、落寞的现象。

当天下午,记者在民乐剧场看到落座的观众几乎是清一色的白发老人。家在西门口卖鱼路的余大爷已经80岁了,那天他在现场感叹道:以前爱听戏、听说书的宁波人基本上知道张少策,最近好几年没看到他登台亮相了,“听书也就我们这一代人喜欢了,年轻人对这些老古董没兴趣啦!”

据宁波市文化馆副馆长、市非遗保护中心负责人孔燕介绍,目前,全省有22种地方曲艺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目录,其中宁波就有3项:宁波走书、四明南词、唱新闻。宁波评话、蛟川走书、三北小锣书(慈溪)等则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目录,由此可见宁波曲艺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位。

史料显示,清代道光年间,宁波城区就有供评话艺人演讲的茶馆、酒楼数十处。“南词进华堂,评话上茶坊,走书下农庄。”张少策也向在场记者提到,以前茶坊、茶楼在宁波遍地开花,为评话、走书等艺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后来能看演出的茶坊越来越少,观众也渐渐流失了。据了解,如今在宁波老三区为地方曲艺提供表演舞台的仅剩民乐剧场一家了。民乐剧场经理夏嘉海说,现在剧场成了市区老年人的乐园,因为这里票价很便宜,一般6元—8元,老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书,一个下午很快就消磨过去了。“现在来听曲艺的,别说年轻人,就是中年人也极少见,绝大多数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他们是特别忠实的观众,有的从郊区转几趟车也要过来看。”夏嘉海感慨道。 据孔燕介绍,宁波曲艺在新中国成立后曾经也辉煌过,1958年宁波戏校开设曲艺班,张少策当时任传授“宁波评话”的老师,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但在文革中,地方曲艺几乎“全军覆没”,宁波评话自然也未能幸免。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电视机的普及、卡拉OK的流行,包括“宁波评话”、“宁波走书”、“四明南词”等一批地方曲艺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浙江省曲艺家协会顾问马来法去年在宁波“天一讲堂”作《浙江曲艺“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专题讲座时曾提到,上世纪初,全省还有80多个曲种,到上世纪80年代时,仅剩40余种了。失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曲艺从来没有固定的形式,而是“活”在艺人身上,一旦后继乏人,就容易消失。

“地方曲艺找传承人太难了!”这是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的感受。据鄞州区文化馆分管非遗工作的副馆长陈素君说,在鄞州区,像评话、走书、唱新闻这些曲艺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普遍面临着“年龄老化”、“后继无人”的困境。比如,7月5日,鄞州区最后一个“唱新闻”的代表性传承人朱秀定去世,致使该区“唱新闻”这个非遗项目陷入无人传承的局面。陈素君担忧道,如今这些曲艺传承人大多已六七十岁甚至更大,再过10年、20年,如果再没有人来传承,那些曲艺恐怕就会“人走曲终”了。

当天前来祝贺张少策收徒的省曲艺家协会主席翁仁康也坦言:“曲艺现在是一门不被人重视的艺术,各地青少年宫里钢琴班、舞蹈班、书法班、摄影班等应有尽有,就是没有曲艺班,戏曲班也极少。”不过,他又指出,“曲艺是一门传奇又宝贵的传统艺术,因为很多曲艺作品没法用文字记录,如果记下来的话读都读不通,只能口口相传,可在舞台上又能活灵活现地展示其魅力,如果失传真的是太可惜了。”他呼吁有更多人来关心、扶持地方曲艺,让地方曲艺焕发生机。(摘自 《宁波日报》)

本文《拿什么拯救宁波地方曲艺?》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zixun/1290.html

上一篇:苏堤春晓拂杨柳 江南曲韵晋京来 下一篇:宁波十余台精品戏剧明起展演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