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安庆黄梅戏传承:精品与市场错位所面临的无奈

       从《打猪草》、《闹花灯》,到《天仙配》和《女驸马》,由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为中心兴起的民间小调,业已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在安庆乃至安徽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安庆市作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已经形成了集黄梅戏创作、研究、教育、表演、展示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

 

       然而,在艺术形式日益多元的今天,黄梅戏的发展也不可能游离于大环境之外,也会遇到人才、市场等发展的共性问题。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业者的艺术坚守,也考验着政府部门对戏曲传承发展的认识和专注力……

 

       请戏的人包场给别人看

 

       8月23日,正值农历的处暑。被称为“黄梅之乡”的安徽省安庆市,空气中弥漫着酷热的气息。

 

       午休过后,位于迎江区棋盘山路的一座小院内,陆陆续续地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端杯摇扇,径直向小院深处走去。

 

       小院的尽头,是汪辉和妻子詹杏花共同经营的杏花剧场。

 

       1999年,正做着柴油生意的安徽桐城人汪辉,因抵挡不了对黄梅戏的喜爱,和出身黄梅戏世家的妻子詹杏花成立了一个戏班子,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一直活跃在安庆市周边的社区街道以及小区。

 

       2015年4月,四处打游击演出的汪辉,在安庆市机械学校院内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平房,并投资30万元将其改造成一个小剧场。在没有其他演出任务的时候,每天下午就在这里给周边的戏迷们唱戏。

 

       场内的环境也让戏迷们“颇为满意”:桌椅板凳齐全,空调免费开放。

 

       “我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吹空调不要钱,喝茶不要钱。”

 

       和日常观念不同的是,王辉的剧场不卖门票,收入全靠“打彩”——只要戏唱得好,观众临走一般会给个10块、8块的,有时运气好,给100块的也有。

 

       下午三点,演出的时间到了,剧场内响起了鼓点和胡琴的过门声,演员们盛装上台。台下的观众则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由此开启了一天的惬意时光。

 

       对于很多当地老百姓而言,唱黄梅戏、听黄梅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本文《安庆黄梅戏传承:精品与市场错位所面临的无奈》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3845.html

上一篇:全本昆曲《牡丹亭》成都开演 下一篇:《海津讲坛系列讲座》第386讲10日说说白派评剧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