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黄梅戏传承:精品与市场错位所面临的无奈
从《打猪草》、《闹花灯》,到《天仙配》和《女驸马》,由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石牌镇为中心兴起的民间小调,业已成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黄梅戏。
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梅戏在安庆乃至安徽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安庆市作为“中国黄梅戏发展基地”,已经形成了集黄梅戏创作、研究、教育、表演、展示等为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
然而,在艺术形式日益多元的今天,黄梅戏的发展也不可能游离于大环境之外,也会遇到人才、市场等发展的共性问题。
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从业者的艺术坚守,也考验着政府部门对戏曲传承发展的认识和专注力……
请戏的人包场给别人看
8月23日,正值农历的处暑。被称为“黄梅之乡”的安徽省安庆市,空气中弥漫着酷热的气息。
午休过后,位于迎江区棋盘山路的一座小院内,陆陆续续地热闹起来。三三两两的老人端杯摇扇,径直向小院深处走去。
小院的尽头,是汪辉和妻子詹杏花共同经营的杏花剧场。
1999年,正做着柴油生意的安徽桐城人汪辉,因抵挡不了对黄梅戏的喜爱,和出身黄梅戏世家的妻子詹杏花成立了一个戏班子,从最初的9人发展到现在的22人,一直活跃在安庆市周边的社区街道以及小区。
2015年4月,四处打游击演出的汪辉,在安庆市机械学校院内租了一个300平方米的平房,并投资30万元将其改造成一个小剧场。在没有其他演出任务的时候,每天下午就在这里给周边的戏迷们唱戏。
场内的环境也让戏迷们“颇为满意”:桌椅板凳齐全,空调免费开放。
“我这一切都是免费的,吹空调不要钱,喝茶不要钱。”
和日常观念不同的是,王辉的剧场不卖门票,收入全靠“打彩”——只要戏唱得好,观众临走一般会给个10块、8块的,有时运气好,给100块的也有。
下午三点,演出的时间到了,剧场内响起了鼓点和胡琴的过门声,演员们盛装上台。台下的观众则聚精会神地盯着台上,由此开启了一天的惬意时光。
对于很多当地老百姓而言,唱黄梅戏、听黄梅戏,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新闻热点
- 天津京剧院琴师吕玉勇喜收新01-09
-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0月开启团庆07-28
- 京剧程派名票张继安收徒仪式04-18
- 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10-04
- 评剧名家罗慧琴专场演唱会举07-28
- 春晚导演惨遭吐槽:你看TFBO01-28
- 毕春芳90华诞越剧毕派艺术专场07-18
- 上戏白衣校草丁舟杰甜美笑容08-10
- 大型廉政豫剧《张伯行》首演08-30
- 沪剧缘何与曹禺频频结缘?09-24
推荐关注
- 30年前京剧在南京有多火?“黄05-05
- 汇集11种地方戏曲持续送欢乐07-15
- 中国儿艺举办第二届新春儿童02-18
- 中华戏曲人气之星在深颁奖07-13
- 北京曲剧《黄叶红楼》坚守经09-18
- 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6月齐聚广05-05
- 苏州昆剧院推出建院60周年系列07-18
- 专家纵论《借女巧配》不凡“07-13
- 《审头刺汤》呈现京剧之美04-21
- 大型豫剧《魏敬夫人》在信阳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