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武义草昆”且留下

       就在上周,“世界非遗·幽兰芳圃·浙江昆曲武义养育基地”挂牌成立,为的就是传承、培育、交流、提升昆曲艺术。

 

       同一时间内,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寻访记录“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义昆曲’传承人”暑期社会实践队,也在武义,拍摄“武义昆曲”纪录片。

 

       昆曲在这里演变成“草昆”

 

       7月4日,这支由9名大学生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武义。

 

       实践队的队员蒋惠婷说,虽然之前查了很多相关资料,但通过实地的调查寻访,才真切地感受到“武义昆曲”,感受到历史沉积下来的魅力。

 

       昆曲早在清代就在武义广泛流传。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俞源村《俞氏宗谱》记载,早在清朝光绪二年(1876年),武义俞源村就成立了昆曲唱戏班,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演变为永乐会昆剧锣鼓班。另据《武义县志》载,清光绪10年(1884年),岭下汤成立的“太和会”昆剧坐唱班,为武义最早的戏曲团体。

 

       宣统元年(1909年),桃溪陶村人徐凤翱和陶云芳创办了昆曲坐唱班“儒琴堂”,之后在武义壶山开花。“儒琴堂”后改名民生乐社,1934年登台演出昆剧折子戏《草鞋夜课》,成为最早从坐唱走向登台演出的戏曲团体,演变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草昆”。实践队此次到的就是桃溪镇陶村。

 

       唱“草昆”炒大锅菜的厨师

 

       武义昆曲是昆山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唯一支脉。早在2007年,武义昆曲就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到如今,能真正唱好武义草昆的人大多都已离世,仅剩下年过七旬的“武义昆曲”省级传承人何苏生和当年为他吹笛奏乐的老搭档胡奇之。

 

       “草昆与正昆的区别就在于草昆的唱调更欢快活泼,唱词更通俗易懂,比起缠绵悱恻的正昆,它更加贴近百姓。”何苏生说。

 

       有趣的是,队员们在何苏生的介绍下,找到了一位与草昆有些渊源的村民陶宏勤。陶宏勤是当地政府食堂的大厨,他从小在村子里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昆曲,就主动找师傅学习。现在,他还能唱上几句昆曲名剧《十五贯》《心悲酸》等等。

 

       “草昆的唱腔,爽快。我在炒大锅菜的时候就爱唱,让我觉得浑身有力量,炒出来的菜就好吃。”陶宏勤说。

本文《“武义草昆”且留下》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2918.html

上一篇:戏剧名家培训“三区”人才 下一篇:合肥戏曲大有可为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