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6年戏曲新闻 >

6名演员难演大戏 婺源徽剧解传承难题

  3月24日,婺源县江湾景区雨过天晴。在景区古戏台前,游客们正有滋有味地欣赏当地老艺人表演的徽剧《百花赠剑》《水淹七军》。

 

  徽剧迄今有300多年历史,京剧在它的基础上演变形成。这个曾在婺源县盛极一时的古老剧种,险些遭遇失传的境遇。该县紧急选聘传承人,整理挖掘散落民间的剧目,并选派32名少年到安徽学艺。如今,在江湾景区的古戏台,这个濒危的剧种已实现常态化演出,让游客在欣赏婺源的美景同时,感受徽剧的魅力。

 

  演职人员从百余人到只剩6人

 

  今年72岁的江裕民一辈子和徽剧打交道。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他退休后挖掘整理徽剧古老剧目,致力于非遗传承。

 

  由于功底扎实、扮相威严、功架优美、身手稳健,注重人物刻画,不论大小角色,江裕民始终保持一丝不苟的舞台作风,深得观众赞赏。

 

  1957年,13岁的江裕民随启蒙老师蒋荫庭学习大花,后来向老艺人崔月楼、汪新丁学习徽剧剧目。由于学有所成,成为剧团主要演员并担任业务团长、团长等职。40多年里,江裕民与剧团一道走过兴与衰,体验喜与悲。

 

  据介绍,20世纪60年代是婺源徽剧的春天,婺源县徽剧团有演职人员108人,剧目300多个。20世纪80年代初,是剧团的辉煌时期。“那时,生、旦、净、末、丑行当齐全,编剧、导演、音乐设计、舞美设计、主演‘五巨头’齐备,大型徽剧《詹天佑》《长城砺剑》等剧目获得全省多项大奖。”

 

  但不久后形势急转直下,能演行当角色的只有6名演员,乐队只剩一名二胡手。从本世纪初开始,婺源县徽剧团只能演出几出角色少的折子戏。

 

  不仅“活”起来还要“火”起来

 

  “学习戏曲表演很苦很累,而且时间较长,年轻人不愿学,有些学了一段时间的小苗子因升学压力又半途而废……”谈起徽剧传承,江裕民有些担忧,怕自己的一身技艺失传。

 

  2004年,江裕民退休后,挖掘整理徽剧古老剧目,促进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2006年,作为濒危剧种,婺源徽剧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好东西,千万不能在我们手里毁了。”江裕民说,戏曲要发展,主要靠剧目,而剧目需要人去创作、去演出。2007年,江裕民获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源于对徽剧的热爱,自2009年起,江裕民把国家拨给非遗传承人的8000元(后增至1万元)专项扶持经费部分用于购买设备、书籍。同时,他召集分散在各地的同门师兄弟,共同整理出一批传统剧谱、剧本。江裕民一招一式教剧团年轻演员基本功,并用两年时间恢复了《水淹七军》《扈家庄》《汾河湾》三出传统剧目。

本文《6名演员难演大戏 婺源徽剧解传承难题》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6/31908.html

上一篇:上海越剧院将开启北京展演 下一篇:京剧大师梅葆玖突发疾病 目前仍无知觉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