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界别委员谈戏曲文化传承:应让老艺术家进学校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5日电 “有角就有戏,有戏就能活。”在3月4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文艺界别小组会上,叶少兰委员如此强调人才对于戏曲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多位来自文艺界的委员也将传统戏剧文化的传承作为自己关注的重点。对于如何传承戏曲文化,来自文艺界的委员们有话说。
抢救基层剧团 让戏曲文化服务于民
谈及戏曲文化的保护,叶少兰委员和张建国委员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基层剧团的抢救。
目前,我国剧种消亡的速度令人触目惊心。叶少兰委员提出一组数字,“我国的民族剧种有368种,但到2012年、2013年仅剩二百多种”。这是怎样的速度?换句话说,就是每一年都要消亡一个多剧种。这种境况不免让人痛心。
与民族剧种消亡同样让人痛心的,还有基层剧团的消失,这让戏曲文化服务于民变得有了难度。叶少兰委员做了一个统计,“我国有两千多个县、一万九千多个镇、几十万的乡村”,但现在这些地方很少有剧团。然而,曾经每个县几乎都有自己的剧团,甚至还是多个剧团,乡村也有自己的剧社。如今,这些基层中小剧团已经消失过万。这种情况下,让民众至少每年看一次演出就变成了“完不成的任务”。
张建国委员对此深感惋惜,虽然现在还有一些剧团在建立,但是“诞生的没有消亡的快”。现实存在的问题让基层剧团的挽救工作变得难上加难,例如,有些县剧团想恢复,却发现根本找不到会唱会演的人。这就需要政府采取措施来进行挽救。
叶少兰委员也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研究,采取相关措施,把有能力的人和剧团组织起来;各地政府也应该提供相应的财政支持。
培养戏曲人才 老艺术家应该进学校
对于戏曲文化的革新发展,人才的培养就成了不得不说的话题。叶少兰委员说,革新创作是戏曲的生命,革新创作首先要保证品质,而保证品质最重要的是人才,是“角”。只有有了尖端人才,才能提高戏曲本身的竞争力。
提及人才,张建国委员不禁感叹:“现在人才实在太少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学校体制问题,现有体制下,好的艺术家进不了学校。张建国委员做了一个对比,以前,教授京剧的都是有着多年舞台经验的演员、艺术家,就像富连成;而现在,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的,很少有舞台经验,同时,他们的工作重心又集中在教学上,忽略了舞台经验的积累。这些现状对人才培养都非常不利。
新闻热点
- 天津京剧院琴师吕玉勇喜收新01-09
- 福建省芳华越剧团10月开启团庆07-28
- 京剧程派名票张继安收徒仪式04-18
- 九九重阳节京剧老艺术家演唱10-04
- 评剧名家罗慧琴专场演唱会举07-28
- 春晚导演惨遭吐槽:你看TFBO01-28
- 毕春芳90华诞越剧毕派艺术专场07-18
- 上戏白衣校草丁舟杰甜美笑容08-10
- 大型廉政豫剧《张伯行》首演08-30
- 沪剧缘何与曹禺频频结缘?09-24
推荐关注
- 专家纵论《借女巧配》不凡“07-13
- 30年前京剧在南京有多火?“黄05-05
- 北京曲剧《黄叶红楼》坚守经09-18
- 苏州昆剧院推出建院60周年系列07-18
- 中国儿艺举办第二届新春儿童02-18
- 全球华人粤剧私伙局6月齐聚广05-05
- 汇集11种地方戏曲持续送欢乐07-15
- 大型豫剧《魏敬夫人》在信阳08-16
- 中华戏曲人气之星在深颁奖07-13
- 《审头刺汤》呈现京剧之美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