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4年戏曲新闻 >

《伏生》若梦精彩几何

2013年12月25日,中国国家话剧院迎来了组建12周年的纪念。国话人习惯了用作品说话——这一天,国家话剧院副院长、著名导演王晓鹰的新作《伏生》首演,国话人对文化和艺术的坚守在这部荡气回肠的作品中淋漓尽现。

  一个文化人的自我角力

  《伏生》是剧作家孟冰与冯必烈尘封了10年的作品,讲述了秦时统一天下,伏生通晓儒学精髓,被立为博士,之后,一时被推崇备至的儒学地位竟翻天沦至废黜,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伏生传奇般地将儒家大成之作《尚书》以奇特的方式保存下来,得以免受焚烧之祸的故事。
  剧中,面对在所难免的焚书,为了儒学的传承,伏生将儒学经典悉数背下。王晓鹰说,话剧《伏生》最大的戏剧性在于,当伏生将生命同书籍融为一体时,他的命运也随之改变了。“伏生背下那些儒学经典之后,他曾为自己的博闻强记而得意。但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也为此而坠入要书与要命的诡异难题之中。最终,为了传承儒学,伏生选择了牺牲家人的生命,选择了像蚂蚁一样卑微地活着,他心甘情愿地走进了人生的极致困境。”王晓鹰说,当冲突从外部对抗转为自我角力,生命困境中的极端抉择才真正显现出戏剧应有的文化意义。

  话剧民族化的继续探索

  从《霸王歌行》到《理查三世》,王晓鹰不断探索着话剧民族化的表达方式,而在《伏生》中,王晓鹰的尝试更加充满新意。
  《霸王歌行》中,无论是戏曲唱腔、韵白,还是曲牌、锣鼓,都是刻意存在,追求的是一种具有后现代色彩的艺术效果;随后在《理查三世》中随处可见的腔调、韵白、脸谱、道具,水乳交融般地融于一体;而此番《伏生》中,王晓鹰用空灵写意的舞台承载具象写实的人物形象,创造性地将戏曲动作安插在话剧人物表达的一颦一笑里,如伏生的长吟、李斯的对弈、群儒谏言等戏份中,人物在话剧台词和戏剧身段中来回出入,自成格局。
  “《伏生》并不仅限于讲述一个历史人物、一段历史故事,而是以伏生个人的选择,讲述了在生活和生命这两难的极致困境中如何选择和坚守,这更多的是对人生和文化的思考。因为重点不在于讲故事本身,舞台表达也就不用拘泥于故事层面,这就给舞台创造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和余地。”王晓鹰说,这样的自由,让他喜欢并且擅长的以假定性的方式在舞台上创造诗意意象感的做法,得到了充分的施展。
  剧中,最让王晓鹰津津乐道,也最精彩的处理,当属歌队的运用。“剧本里,有着很多大场面。大臣、士兵、儒生、市民、奴隶……算一算,这些大场面需要的群众演员人数着实众多。这时候,戏曲给了我灵感。在戏曲中,8个龙套就能代表千军万马,所以我也只用了有着8个演员的歌队来处理大场面。为了增加演剧感,我为歌队设计了不同的面具。歌队演员所有换面具的动作都在舞台上完成,这不仅代表着他们身份的改变,演员的表演状态也会随之改变,他们可以是各种身份的人物,甚至是伏生家里的书。”王晓鹰说,这种充分发挥舞台假定性的方式,不仅让舞台表达更灵活,也让戏剧节奏更紧凑。

本文《《伏生》若梦精彩几何》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4/24024.html

上一篇:《淡水小镇》上演怀旧之旅 下一篇:评剧院贺岁好戏连台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