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4年戏曲新闻 >

专家呼吁:青年戏曲演员成名角儿太难



  连演5场,平均上座率达到九五成,刚刚结束的《文武昆乱史依弘专场》(以下简称《文武昆乱》),已经成为戏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然而,下一个史依弘在哪里?在11月4日由上海市文联等单位举行的史依弘表演艺术研讨会上,青年演员成角儿难,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京剧市场寂寞 演员难以早成名

  程砚秋11岁登台,凭借超凡的文武之功崭露头角;梅兰芳10岁登台演出《天仙配》,14岁搭喜连成班;周信芳更是7岁登台,13岁就成为戏班中的主角。“成名要早,是传统戏曲演员的成长规律。越早成名,机会越多,而表演艺术靠的就是熟能生巧。但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戏曲演员练功时间很长而冒头越来越晚。”上海市文联研究室主任胡晓军这样说。
  “冒头晚”的原因,是京剧市场萎缩,导致演员演出机会少。实际上,即便像史依弘这样已经是行内数一数二的角儿,如果不是《文武昆乱》,她在体制内的演出一年也就三四场。
  “开拓市场太难了,京剧这块土壤,仍然是寂寞的。”昨天,史依弘感慨地表示。也正是因为感受到这种寂寞,她说:“《文武昆乱》我估计再也不会演了。”
  真正的角儿是靠舞台成就,用票房证明的。然而,当今戏曲界的现状却是,一方面演员演出机会很少,另一方面,很多青年演员凭着一出戏就可以获奖,“然后演来演去就那出戏,根基很浅。”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编剧王涌石这样说。
  与此同时,体制的保证也滋长了一些青年演员的惰性,史依弘就说:“在现在的体制下,饿是饿不死的。而我们之所以那么拼命做《文武昆乱》,就因为我们走的是市场,压力非常大。”

  各偏一门盛行 学生“死”在流派里

  所谓文武昆乱,指的是京剧演员技艺全面,戏路宽广。“其实这在过去不稀奇。”胡晓军这样对记者表示。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正是当下京剧界盛行的各钻一行、专工一技的现象,妨碍了年轻人的成长。
  “只会武行,年纪大一点了就没戏可演;只会文戏,演出时间长了就没有那股子气可以支撑,容易荒腔走板。”胡晓军这样说。实际上,没有一个大师是靠只学一个行当流派成功的。周信芳学王鸿寿、也学谭鑫培,跨行当跨流派,样样精通;程砚秋也是先后学习过武生、花旦、青衣等。而在今天的戏校里,很多老师不许学生越雷池,无论是流派还是行当,都各偏一门,“老师甚至为此沾沾自喜,实际上却使学生‘死’在了流派和行当里。”在胡晓军看来,学艺要杂,戏曲传承需要淡化师承关系,要鼓励转益多师,一方面忠实地继承流派特征,同时不能唯一派是从。
  而王涌石则认为,当下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师越来越少,也使得年轻演员缺少观摩和接触各流派行当精华的机会。史依弘回忆自己年少时,常常能在剧院看到蔡正仁、华文漪、梁谷音等艺术家的演出,“我们这一代是幸运的。”另一种观点是,青年演员也应有进剧院看演出的习惯。眼下正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举行期间,艺术节中心艺术总监刘文国却发现,在包括《文武昆乱》在内的优秀戏曲节目演出的观众席上,很少能看到青年演员的身影。

本文《专家呼吁:青年戏曲演员成名角儿太难》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4/23921.html

上一篇:河南京剧6部折子戏登京城舞台 下一篇:著名评剧艺术家筱俊亭去世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