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演400场,别想来评奖”
“不演400场,别想来评奖。”这是文化部设立的优秀保留剧目大奖的基本“门槛”。2009年,文化部开展了首次优秀保留剧目大奖评选活动,以1978年以后首演并演出超过400场,且至今仍在舞台上演出为起点,从350多部报送作品中评选出18台优秀作品,每台剧目奖励100万元。随后,又启动了优秀保留剧目全国巡演,获奖的18家艺术院团悉数参加,演出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港澳台地区,深入全国100多个城市,演了419场,演出收入达1300多万元,观众人数超过40万人次,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是文化系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演出400场的评奖“门槛”,把那些只为获奖而创演、得了奖即完成任务的“政绩工程”挡在了门外,有力地杜绝了资财浪费,也为引导全国舞台艺术创作和演出市场的开拓,做了有益的尝试。
创作精品才能久演不衰
提起评奖,近年来出现不少弊端,所谓“政府做投入,领导是观众,评奖是目的,仓库是归宿”。对此,中国剧协名誉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默然痛心地说:“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首届18部优秀保留剧目,在演出市场上可谓是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其中,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演出4600多场,全国近100个院团移植。莆仙戏《春草闯堂》诙谐幽默,表演精湛,被京剧、黄梅戏、豫剧等剧种的600多个剧团移植演出,轰动全国。
谈到设立此奖的初衷,文化部艺术司司长董伟说,此举旨在建立科学的艺术生产决策机制。优秀保留剧目的久演不衰充分证明了艺术决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艺术生产进行科学决策,就要把能不能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当做一项重要的指标。决策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决抵制低俗之风。要进行市场论证,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使生产出的产品既叫好又叫座,这才是艺术生产的良性发展,也是剧团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服务民众才能艺术常新
除了演够400场,评选优秀保留剧目还有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至今仍在演、以后也能继续演出,剧目要成为所在剧院的看家戏、“吃饭戏”。而很多剧目也正是在市场演出中,不断打磨、加工、出新,做到与时俱进,从而永葆艺术魅力。
舞剧《丝路花雨》以崭新的舞蹈语言为舞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从创作观念和舞台样式都突破了中国民族舞剧原有的局限,成为中国舞蹈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京剧《盘丝洞》和《三打陶三春》、河北梆子《钟馗》都经过新的改编,剧本文学和舞台表演都有新的创造,因而成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力作。
新闻热点
- 京剧《李渔与三姬》亮相国家10-28
- 新编古装花灯剧《白扇记》上11-03
- 李金枝戏曲演唱会举行07-30
- 黄梅戏“严派”有了第三代传08-10
- 京剧名家李慧芳逝世07-31
- 台湾新编京剧《孟小冬》大陆11-12
- 传统花朝戏《双花缘》上演11-19
- 唯美《王昭君》11-07
- 秦腔《苏若兰》在京上演09-08
- 皮影戏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12-02
推荐关注
- 吉林文艺创作花红果硕10-19
- 《赵氏孤儿》“降生”国家大08-01
- “青春版”《红灯记》亮相盐08-08
- 川剧《夕照祁山》上演10-28
- 赵秀君上演《刘兰芝》09-25
- 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沪09-06
- 学演《锁麟囊》 史依弘求教张01-14
- 粤剧《苏秦拜相》再现名相11-18
- 评剧《秦香莲》再现首都09-25
- 戏逍堂《狮子座》诠释现实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