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举办论坛
9月27日,由文化部艺术司、省文化厅、郑州市政府、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联合主办,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豫剧节“中国豫剧艺术发展论坛”在郑州举行。
来自北京、上海、新疆、河南、中国台湾等地的25位专家就豫剧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豫剧艺术的崛起、豫剧艺术的未来走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多演出,就是最好的保护
河南是戏曲大省,但在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豫剧的生存空间狭小已是不争的事实。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过渡,坚持原创、复排、移植剧目“三并举”原则成为与会专家的共识。
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会长姚欣表示,应当把复排、移植优秀剧目提到与原创剧目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复排、移植剧目不仅能打造出经典剧目,还能让很多基层团体有戏演、有活路。比如北京京剧院就把沪剧《芦荡火种》移植为京剧《沙家浜》,大获成功。
走出去,才能焕发生命力
据统计,我国有近20个省份都有豫剧表演团体。与会专家纷纷表示,广泛的交流是增强豫剧辐射力的必经之路。
台湾豫剧团代理团长苏桂枝说,豫剧在台湾繁衍存活了近60载。从1990年7月开始最初的单向交流,到后来的合作交流,可以说,台湾豫剧每台新戏,几乎都有河南豫剧艺术家的参与。《约束》、《曹公外传》、《美人尖》等多台剧目的创作与演出,使远离母体的台湾豫剧在当地发展得越来越红火。
新加坡戏曲学院院长蔡曙鹏表示,近年来,豫剧不仅在台湾影响很大,在香港、新加坡甚至欧洲都引起了轰动。豫剧彰显的是中原文化、中华文化,传达的是中原人民的情感。它对于华人同胞来说已经超越了单纯剧种的意义,是同根的符号,也是情感的纽带。因此,豫剧只有大步走出去,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
豫剧创作要跟上时代步伐
与会专家认为,近年来,豫剧在利用现代科技充实自己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戏曲电影、戏曲电视频频获奖,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运用也让豫剧有了更多的追随者。但中国剧协副主席罗怀臻表示,豫剧创作者要从意识上更加自觉地走进现代,在创作剧目过程中,要有人文意识,跟上时代步伐。此外,还要自觉培养剧场观念,不能人在剧场演出,意识还在广场,视听效果过于粗犷的情况需要改良。
城市票务意识的培养也是专家们对豫剧走进现代提出的合理建议。罗怀臻说,为什么那么多人等着送票才去看戏?是因为我们的现代票务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没有票务意识,看戏就成了凑热闹,没有现代票务制度,整个演出市场就不够成熟。
新闻热点
- 京剧《李渔与三姬》亮相国家10-28
- 新编古装花灯剧《白扇记》上11-03
- 李金枝戏曲演唱会举行07-30
- 黄梅戏“严派”有了第三代传08-10
- 京剧名家李慧芳逝世07-31
- 台湾新编京剧《孟小冬》大陆11-12
- 传统花朝戏《双花缘》上演11-19
- 唯美《王昭君》11-07
- 秦腔《苏若兰》在京上演09-08
- 皮影戏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12-02
推荐关注
- 川剧《夕照祁山》上演10-28
- “青春版”《红灯记》亮相盐08-08
- 吉林文艺创作花红果硕10-19
- 学演《锁麟囊》 史依弘求教张01-14
- 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沪09-06
- 赵秀君上演《刘兰芝》09-25
- 评剧《秦香莲》再现首都09-25
- 《赵氏孤儿》“降生”国家大08-01
- 戏逍堂《狮子座》诠释现实10-16
- 粤剧《苏秦拜相》再现名相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