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的《顾家姆妈》
7月11日,中国戏曲学会为苏州滑稽戏剧团《顾家姆妈》颁发了中国戏曲最高学术奖——中国戏曲学会奖,并为该剧举办了“滑稽戏的内涵与审美内向”研讨会。《顾家姆妈》展现了苏式滑稽“冷隽幽默、爽甜润口、滑而有稽、寓理于戏”的艺术风格,更打破了滑稽戏是闹剧的传统,丰富了滑稽戏的表现手法,提高了文学品位,获奖称得上实至名归。
简要回顾滑稽戏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形成于上世纪40年代,成熟于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得到进一步发展。它具有长于造笑,轻松幽默的别具一格的美学特征,广泛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然而,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样式,有其长必有其短,滑稽戏一般很难表现太“正”的题材,具有悲剧美的事件和人物很难搬上滑稽戏的舞台,甚至有的作品思想趣味不高、艺术上草率肤浅。刘厚生举例说有一时期盛演的“阿飞戏”,名为批判社会的流氓,客观上却展示了阿飞们的种种行径,把他们的恶行付之一笑,没有起到批判的作用。而《顾家姆妈》却在人物刻画、题旨蕴涵、舞台呈现诸多方面取得了较高成就,是一部值得注意值得赞扬的新滑稽戏。
《顾家姆妈》讲述了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州保姆阿旦抚养一双弃儿成人,一生未嫁、含辛茹苦的人生经历。这个故事悲苦成分较多,欢乐成分较少,该剧受题材制约没有选择将丑和恶作为表现对象,主人公是一个值得正面歌颂的好人。然而,剧作演出时却始终充盈着观众的笑声,是一部成功的滑稽戏。这部滑稽戏失去了内在的丑和外在形式的不协调之后,是如何创作新的滑稽感,达到理想效果的呢?《顾家姆妈》用戏曲实践告诉我们,在美与善的范围内,也存在目的与手段等方面的局部的不协调,通过合适的人物设计、场景选择等多种艺术手段,正面的喜剧人物形象可以成为滑稽戏值得深入挖掘、表现的新领域。
求新求变首先在矛盾设置上。剧中阿旦和养子女,以及养子女兄妹之间除了爱护和感恩,也有误会和冲突。例如,戏中第三场,被抚养的双胞胎成人后生了两个小孩,然而儿媳有奶水,女儿奶水不足,阿旦为难地让儿媳替女儿喂奶,由此爆发了喂奶冲突。此时,女儿、女婿下岗,寄住在娘家,儿媳和女儿相互挖苦,除了误会,还折射出了一定的社会问题。
第二,全剧充分发挥了通过滑稽、幽默的俏皮话造笑的这一手段的艺术功能,使剧作的戏剧美感得以加强。剧中这种手段的运用俯拾皆是。保姆阿旦接手双胞胎后的一段戏十分有趣。“上半夜男宝宝哭,下半夜女宝宝哭,我没有办法坐起来三个人一起哭。”形象地表达了阿旦初为人母的尴尬处境。两个孩子在辛苦地敲松子,他们很想有一个爸爸,这样他们就可以不受苦了,正说着阿旦和江南雨从外面进来,她跟两个孩子说:“给你们介绍一个贵客。”哥哥八月急忙说道:“哎呀,爸爸来了。”这几句台词十分机智、幽默,产生了很好的喜剧效果。又如阿旦和江南雨两次拉手,第一次是阿旦说“注意影响”;第二次是江南雨说“注意影响”,这种幽默诙谐的表演化解了悲苦色彩浓厚的题材,使题材选择与滑稽戏的剧种特色相一致,而且准确地表现了阿旦乐观向上、苦中作乐的精神,既让观众发笑同时为之感动辛酸,成功拓展、丰富了滑稽戏的表现手段和风格样式。正如刘厚生所说,《顾家姆妈》是一部正剧性的喜剧,它并不要求观众笑得前仰后合,捧腹喷饭,它希望观众的是带有深切同情的会心之笑,是带有宽容的讥刺之笑。它真实地植根于现实生活,塑造了鲜明生动的性格形象,明显地提高了滑稽戏的艺术品位。
新闻热点
- 京剧《李渔与三姬》亮相国家10-28
- 新编古装花灯剧《白扇记》上11-03
- 李金枝戏曲演唱会举行07-30
- 黄梅戏“严派”有了第三代传08-10
- 京剧名家李慧芳逝世07-31
- 台湾新编京剧《孟小冬》大陆11-12
- 传统花朝戏《双花缘》上演11-19
- 唯美《王昭君》11-07
- 秦腔《苏若兰》在京上演09-08
- 皮影戏入选非遗代表作名录12-02
推荐关注
- 川剧《夕照祁山》上演10-28
- 《赵氏孤儿》“降生”国家大08-01
- 评剧《秦香莲》再现首都09-25
- 赵秀君上演《刘兰芝》09-25
- 吉林文艺创作花红果硕10-19
- 戏逍堂《狮子座》诠释现实10-16
- “青春版”《红灯记》亮相盐08-08
- 学演《锁麟囊》 史依弘求教张01-14
- 粤剧《苏秦拜相》再现名相11-18
- 小剧场话剧优秀剧目展演在沪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