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2011年戏曲新闻 >

《这是最后的斗争》为何“叫好不叫座”

国家话剧院精心制作的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被誉为“中国反腐第一剧”。该剧历尽艰辛问世,成为“热点中的热点”。出乎意料的是,该剧受邀在4月22日、23日在湖南大剧院连演2场,却遭遇“叫好不叫座”的“待遇”。
  彩排间隙,记者采访了《这是最后的斗争》制作人刘铁钢。刘铁钢直言不讳地回答了一些“敏感”问题。

  话剧遇“难产”

  记者:为什么这部话剧被称为“难产的话剧”?
  刘铁钢:我觉得它的“难产”是精神上“难产”。包括我们剧组人员、我们这个社会、我们的官员,私底下思想解放的程度参差不齐,以及几十年来形成的某些左倾思想作祟而导致这部话剧问世艰难的局面。有些人认为最保险的就是“讲好话”,刻意回避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丑恶现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我们炒菜时,知道要放盐、酱油、葱、蒜等各种调料品。湖南人还喜欢放辣椒。炒出来的菜五颜六色,色香味俱全。这个道理大家都懂,但凭什么文学作品里就不能出现点辣椒,撒点胡椒粉呢?这只能说明,一些人审美情趣出现了问题。

  经典被“冷落”

  记者:你怎样看待经典被“冷落”这种现象?
  刘铁钢:现在,非主流文化大行其道。这无疑会对主流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有些恶俗甚至有伤风化的作品有市场,能卖钱。
  一些年轻人很少去关注“四大名著”。外国的一些年轻人不仅看莎士比亚,还专门研究莎士比亚。在这一点上,我们差距很大。

  导演很敬业

  记者:导演怎么没亲自带队?
  刘铁钢:非常遗憾,他正在处理其父的丧事。我们准备动身来长沙之前,导演吴晓江给我发了条短信,说他父亲病危,正在医院抢救。我回短信让他去陪陪父亲。他说:“剧组临时换了个新演员,他必须亲自排练,以保证演出的质量。”为排练,他没能去医院见上父亲最后一面,其父病情恶化第二天去世了。我得知后,心里觉得特别难受。为了这部戏,吴晓江付出了很多。他对我说:“我父亲会理解我的,因为父亲也是一个有责任心、追求完美的导演。”
  现在,“泛娱乐化”的风气盛行,一些人急功近利,沉不下心来认真工作。像吴晓江这样,对工作精益求精,有责任心的人太少太少了。

  叫好不叫座

  记者:为什么没有出现火爆的场面?
  刘铁钢:确实,这次演出的门票卖得并不是很好。我觉得,不能怪长沙的观众,要怪只能怪“泛娱乐化”。许多年轻人缺乏传统文化的熏陶,对这些传统的题材并不感兴趣。当然,也不排除一些人“心里纠结”,接受不了剧中赤裸裸的台词而不来观看。

本文《《这是最后的斗争》为何“叫好不叫座”》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xinwen/2011/25511.html

上一篇:安徽再芬黄梅艺术股份有限公司挂牌 下一篇:《卡门》揭幕国家大剧院歌剧节
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