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名家 > 名家轶事 >

蓝天野:半为戏剧半为画


 
  他是国内当之无愧的老戏骨,无论是在剧场里还是在荧屏中,都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角色:话剧《茶馆》中的秦仲义、《北京人》中的曾文清、《蔡文姬》中的董祀,电视剧《末代皇帝》中的摄政王、《封神榜》中的姜子牙、《渴望》中的父亲王子涛……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他在中国书画界也颇有名气。他就是蓝天野。

  退休二十多年重返舞台, 第一次演反面人物

  蓝天野生于1927年,原名王润森。1944年在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央美术学院前身)读书时参加学生剧团的活动,从此开始了话剧生涯。几十年来,他在北京人艺的舞台上塑造了无数可圈可点的人物,深受好评。自1980年演完话剧《王昭君》后,蓝天野又接连导演了几个戏:《家》、《吴王金戈越王剑》、《贵妇还乡》……均取得不错反响。1987年,他60岁时离开了话剧舞台,开始了悠闲的退休生活。
  2011年的一天,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请蓝天野吃饭。蓝天野没有想到,张和平竟是要请他重回舞台,在话剧《家》中担纲角色。当时,他觉得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了,因为退休后的20年来再未接触过戏剧,用他自己的话说,“演戏什么样都快忘记了”,所以最初并没有答应。结果,剧院又郑重其事地派人和他详谈,并同意让他出演戏中的反派人物冯乐山。这是蓝天野在舞台上第一次演反面人物。
  一旦决定演戏,蓝天野便会用尽心力地去塑造戏中人物。他先是查看了很多有关角色的资料,然后思考如何让冯乐山这个“过去式的人”在当代的舞台上活灵活现,让观众看了没有距离感。他认为,其实每个时代都会有像冯乐山这样的“坏人”,而这类人在不同时代也会具有不同的特征,若能把这些特征综合在一起,人物就能更加鲜活。带着这样的思考,在创作期间,他不仅同剧组中经验丰富的老演员交流经验,还时常同“60后”“70后”“80后”“90”后们聊天说戏,从年轻人身上捕捉现代的信息与气质,来丰富人物的创作。

  体验生活成了村里的一员

  演员舞台上的二度创作对塑造人物形象来说至关重要。话剧圈内很推崇“北京人艺范儿”的表演方式,蓝天野说,依他看来,这个“范儿”的概念应借用1952年北京人艺重新建院时,副院长焦菊隐所倡导的话剧艺术理念来定义,即“深厚的生活基础、深刻的内心体验、鲜明的人物形象,以及话剧的民族化”。要达到以上标准,演员必须在戏外做大量功课。当时,北京人艺就是秉承着这样的艺术理念进行话剧创作的。比如,要排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戏,北京人艺就会组织演员们去农村体验生活。蓝天野去了北京房山区的一个村庄,找到了一位劳动模范,向他学习喂牲口,一住一学就是半年。在此期间,他与村里的小伙子们同吃同睡同干活,完全成了村里的一员。有了到位的考察与学习,蓝天野回北京人艺后,凭借着“深厚的生活基础”,排演出了一部深受好评的农村戏。

本文《蓝天野:半为戏剧半为画》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mingjia/yishi/27471.html

上一篇:陈乃春:唱出心海里的每朵涟漪 下一篇:谭元元:舞出芭蕾灵魂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