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七月剧社和晋剧改革与繁荣

本文原以《战斗在晋绥边区的七月剧社》为题,发表于《戏剧报》1962年7期,后收入七月剧社丛书。

晋剧(中路梆子)流传在山西、陕北、内蒙古自治区和河北西部一带,有悠久的历史,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全国解放前,集中地的晋中平原,晋剧艺术却奄奄一息,许多颇有造诣的艺人流离失所。但是在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由于党的重视和扶植,远在一九四○年,边区人力物力异常困难,又处在残酷的战争环境里,晋剧艺术却得到了继承、发展,和繁荣。在毛主席的文艺思想指导下,晋剧在晋绥边区老革命根据地开放了瑰丽的花朵,成为革命文艺战线上锐利的艺术武器。

战斗里成长的“七月剧”

把晋剧艺术和革命斗争联结起来的,首先是“七月剧”。“七月剧”在晋绥边区是家喻户晓的,它是边区人民送给七月剧社的爱称。剧社在一九三九年七月一日党的伟大生日成立,因此得名。它在当时的中共晋西南区党委领导下,由当地一伙爱国青年组成,为了宣传抗日救国,利用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眉户调、秧歌、晋剧等民间艺术形式,演出了一些宣传抗日的小型戏剧。一九三九年十二月,阎锡山公开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动了“十二月政变”,集中六个军兵力,与日寇配合,进攻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抗日的山西新军决死队,摧毁革命组织,残杀革命干部。我党政军民遵照毛主席“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指示,与反动派展开了顽强的斗争。七月剧社的同志也积极投身于这一斗争。几次被敌人冲散了,又重新集合起来。有三个十多岁的小同志,在敌人四出搜捕的情况下,他们找到一座寺庙剃发为僧,暂时隐蔽了起来,而后又历经艰险才返回剧社。还有几位同志,在部队转移途中掉队,他们为了找到队伍,化妆为乞丐,沿途乞讨,通过敌人层层封锁线,经受种种波折,才到达晋西北。

当时另外还有一支宣传队,就是我八路军一一五师在晋西培养出来的战斗剧团。一九三九年秋,一一五师主力转移,战斗剧团仍留原地,配合我党创建并领导的牺盟会开展工作。是年冬,被日寇包围在大雪冰封的高庙山里,这一群年长最大二十,年幼不过十岁的青少年,并没有被残酷的斗争吓倒,与敌人周旋数日后,才根据“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四散隐蔽。有个别小同志被敌人俘虏,强迫喂马数日后又乘机逃跑出来。这一年,山西反动军队与日寇日益勾结,进行反共反人民勾当,晋西一带乌云笼罩,环境极为恶劣。为了保存力量,继续进行斗争,战斗剧团便通过地下党的关系,隐蔽在阎锡山所属的第二战区四专署,改称为民革剧团。明吃“官饷”,暗为“八路”。例如当时每人每月领“官饷”二十元,可是剧团内部仍然每人每月领津贴费一元,十九元交公,作为集体活动费用,菜金每人每日仍用五分,保持了当时我八路军的供给制度。只不过在外表上脱下了“五角星帽子”和“列宁装”,穿上了二战区发的制服。当时顽固分子是不准人民唱抗日救亡歌曲的,甚至连《打杀汉奸》一歌都在被禁之列。民革剧团就故意每逢开会必唱抗日救亡歌曲。有两次,剧团同志非常巧妙地在反动军队岗哨林立的情况下,把反对顽固分子的标语贴在白文镇的大街上,有一条写的是:“打倒挂羊头卖狗肉的汉奸卖国贼赵承绶、王靖国、陈长捷……”一时使顽固派大为震惊。后来顽固分子发现是剧团干的,阎匪特务组织“敌工团”“精建会”的特务便开始对剧团监视、威胁,阴谋迫害。剧团同志在党的领导下,提高了革命警惕性,白天不个别行动,夜晚都睡在屋顶上。局势是愈来愈紧张了,恰好在这时候,顽固派赵承绶勒令四专署向南撤退,民革剧团乘敌人混乱之际,用手枪威逼四专署财政科拿出一大批山西省钞“大花脸”,又夺得两匹骡子,黑夜之间,由北极星指引向北投奔,找到我八路军120师358旅,回到了党的怀抱。

一九四○年,晋绥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民革剧团并入七月剧社,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地方剧团一些人员,汇合为一股力量。此后在中共晋西区党委(后为中共晋绥分局)的直接领导下,高举毛主席文艺思想红旗,与边区姊妹文艺团体一道,为边区的文化建设,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七月剧社的成长,一开始便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它的艺术是为政治服务的;第二、剧社成员绝大多数是边区工农子女,与部队士兵同甘共苦,因而能真实的反映边区广大工农的思想感情和满足他们的艺术爱好’第三、熟知民间艺术形式,有些同志,原来就是民间技术爱好者,对吹拉弹唱都各具所长。这些条件都为以后“七月剧”的活动,奠定了基础。

本文《七月剧社和晋剧改革与繁荣》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news/201906/37565.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许昌市灵井乡兴源铺村特邀河南省新生豫剧团演出四天十场大戏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