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义乌婺剧在法国演出 引发当地观戏热潮

既是阳春白雪的交响,亦是下里巴人的共鸣。从这方青山绿水间诞生的义乌婺剧,已经走过60余年的专业发展历史,在一代代戏曲艺人齐力锻造的丰沃艺术土壤中,婺剧艺人灿若繁星、经典名段创新迭出、婺剧之声传遍大江南北、听戏看戏蔚然成风……

这些年,义乌婺剧的脚步走得很远,抑扬顿挫的曲调回环于大洋彼岸,唱响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这些年,义乌婺剧的脚步走得很深,每年百余场的下乡演出,将戏曲种子深耕进群众的心田;这些年,义乌婺剧的脚步走得很实,一台台立足于本土历史文化的创新剧目相继上演,赋予了这门传统艺术更多的发展可能性。

如今,遍布城乡的戏台前依旧热闹盈盈,闲坐其中、静静欣赏,跟随着一曲起落、一调升降,便悠悠进入义乌婺剧的多彩世界。

化散为整 百花逢春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这样评价婺剧,“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去找。”拥有500年悠久历史的婺剧是浙江第二大剧种,也是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在中国戏曲的发展历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义乌腔”则是婺剧的最早文字记载和雏形期发展轨迹的见证。

婺剧包含的高腔、昆腔、徽戏、乱弹、滩簧、时调六种声腔,除了义乌腔是产生于古婺地区,其余几种声腔都是通过各种渠道传播至古婺一带,各种戏曲腔调流经、传播,其中部分适应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生活需求,保留传承至今。

义乌腔大约诞生于明嘉靖末、万历初。明代戏曲理论家王骥德《曲律》中有文字记载“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从中可见义乌腔在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已经与青阳、徽州、乐平太平等腔一样,“几遍天下”。

“义乌婺剧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个班社不断兴起、消亡,此起彼伏,不断传承演进的过程。”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金伟忠介绍道,过去,班社是婺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小单位,在婺剧的发展、传播、传承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班社在义乌又称锣鼓班,清末民国初期,义乌曾有80多个锣鼓班,几乎遍布每个乡村,成员600多人,大都是“一专多能”的民间艺人,以唱徽戏为主。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庙会开光,都可以看到各大锣鼓班的身影。

在许多老人的记忆里,锣鼓班的演出是和热闹一起存在的,鱼贯而入的听众共赴一场艺术的盛宴,千转百回的曲调令人百听不厌。义乌婺剧发展的历史上,佛堂田心的“福成会”,喜庆乐团,打破“女人不能登台”封建陈规的何金玉昆腔班,在婺剧演出中始用布景的胡鸿福班,在金华、衢州、新安江等地红极一时的新新舞台以及女伶云集的徐乐舞台都曾在乡野的沃土上应运而生。昔日梨园盛景化作婺剧发展根深叶茂的土壤,助推着这门地方戏曲绽放光华。

砥砺前行 继往开来

1955年5月,在义乌演出的江西玉山婺剧团(原义乌婺剧班社中的徐乐舞台)更名登记为义乌县婺剧团,也就是如今义乌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的前身。从婺剧班社到剧团,无论是名称还是内部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原本游移不定的班社开始“落脚定居”,剧团在体制上也从原来的私人所有,转变为集体或国家所有,演职人员固定化,演出条件大大改善,剧目创作规范化,婺剧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初兴的义乌县婺剧团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徐乐舞台的班底,婺剧名伶集萃、剧目脍炙人口,在当地颇有影响力和知名度。剧团成立后首批创排的婺剧《英雄泪》,一经演出,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足见义乌人民对婺剧的喜爱。“义乌是出了名的‘戏窝子’,有着悠久的戏曲历史和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传承发展婺剧得天独厚的优势。”金伟忠说。

曾经历过“草台班子”一根扁担两条腿,走遍义乌小镇与乡村的风吹雨打,也曾欣喜于剧团初兴、百花逢春的欣欣向荣;曾体验过剧团瘫痪、举步维艰的无奈唏嘘,也曾因时代对文艺的召唤而振奋不已……义乌婺剧走上专业发展之路60余年来,始终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歌,经历过艺术淬炼的义乌婺剧团有着一批主题鲜明、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以及一支德艺双馨、素质全面、阵容整齐的人才队伍,为婺剧后人留下了无比宝贵的艺术财富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

春华秋实 梨园芬芳

这些年,义乌婺剧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的舞台及荧屏上流光溢彩、硕果累累。《铁血国殇》《赤壁周郎》《小宴》等剧目先后斩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省戏剧节等诸多奖项;作为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

本文《义乌婺剧在法国演出 引发当地观戏热潮》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news/201905/36570.html

上一篇:上海评弹团现代书目首次亮相香港 下一篇:米雪担任第二届儿童及青少年粤剧折子戏公开大赛评委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