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新闻 > 戏曲新闻 >

梨树二人转:“铁三角”的稳固与发展

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几何图形。如果把梨树二人转比作一个三角形,那么群众基础、剧本创作、剧团发展就是它的三个角。“铁三角”让吉林省梨树二人转的发展经久不衰。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

在东北,“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这句话简洁明了地描述了二人转在东北人民心中的位置。

与东北任何喜爱二人转的地域相比,梨树对二人转的这种“不舍”尤为厚重和纯粹。在这里,二人转活动遍及各乡镇,各类庆典、休闲娱乐、婚丧嫁娶等场合,二人转演出必不可少。二人转已成为梨树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必需品,每个梨树人都会唱上几句。

白山乡在梨树素有“文化之乡”的美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著名的辽金时代遗址“偏脸城”就坐落于此。白山乡每个村都有文化大院,每个村都有各自擅长的文艺项目。比如,友谊村的二胡、唢呐等乐器演奏水平较高,二人转、单出头等文艺人才较多;鲍家村有一名“草根二人转明星”,全村文艺骨干发展到数十人……“咱们农民告别了面朝黑土背朝天的时代,现在机械化、科学化了,劳动强度降低了,也有时间娱乐了。二人转是梨树的骄傲,大家伙都喜欢看、喜欢唱。”岫岩村村民冯玉卓说。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梨树二人转除了像《小两口串门》这样久唱不衰的经典,《美人杯》《写情书》《放金龟》《香妃梦》等近年来创作的作品也斩获了多项全国大奖,梨树二人转的剧本创作从未停下脚步。

梨树人爱二人转、懂二人转,也给梨树二人转剧本创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传统戏排得不好,百姓不认可;新戏写得不到位,百姓不接受。现在梨树二人转剧本创作主要分为两方面——传承与创新。梨树二人转文本库存达1600余部,其中不乏手抄本,每年都会组织专人挖掘整理传统剧目40余部;梨树还拥有很多优秀的二人转剧作家、作曲家,为新戏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不仅如此,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还面向全国专业或非专业剧本创作者征集剧本。“只要是好剧本,无论作者有没有名气,我们都会采用。”团长赵丹丹说。

著名戏曲编剧王肯、二人转理论家王兆一在他们合著的《二人转史论》中写道:“二人转根植于民间、热爱民间,始终坚持民间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接受方式,始终把适应并提高观众审美趣味当作生命,这也是二人转生命力极强的原因之一。”梨树二人转充分抓住这一点,积极推行“二人转+”模式——把文化和廉政教育、三农发展、科普知识、好人好事等内容融入二人转剧中,创作出了反映精准扶贫、精准脱困的拉场戏《亲情》,体现家庭美德的二人转《望儿山》,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的二人转《盼你回家》等一批新戏,使二人转有了新内涵、新韵味。

“二人转+”的形式也让赵丹丹进一步认识到,二人转剧本的创作必须接地气。在一次禁烧秸秆主题演出中,赵丹丹发现农民这次看新戏没有了以往的热情,于是到观众中去询问,一个大爷的话让她恍然大悟。“姑娘,什么是秸秆呀?”此后的演出中,剧团将剧中的“秸秆”改成“苞米秆子”,演出效果大大提升。

一部部极具梨树特色的、绿色的二人转剧本,在这片沃土问世和出彩,这是智慧、幽默的二人转艺术的继承,也是引领方向的创新与展望。

演艺之道,始于功底

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就是梨树的一张名片。只要是这个剧团的演出,就有质量保证。

2009年,不到30岁的赵丹丹在全团的支持下成为团长。一上任,她就全力抓演出,打开了演出市场,走出了山乡县域,也盘活了剧团的生存空间。从艺多年的赵丹丹深深明白,基本功是演员的本钱和饭碗,于是在一手抓演出创效益的同时,一手抓演员的基本功训练。如今,剧团形成了“春训”“秋训”“冬考核”的模式,每当没有重要演出任务的时候,赵丹丹都会和演员们一起出现在排练厅,切磋动作要领,交流演出体会,复演关键剧情,指导演员练功。现在,剧团演员说、唱、扮、舞、绝能力大大提高,登台率达100%。

梨树县地方戏曲剧团在人才培养上也自有一套做法:一方面在全国各大文艺院团、艺术学校、社会人才中引进,一方面从全省各类艺术院校中重点选拔。来到团里的演员不仅会接受系统的培训、“老带新”的传递,还能经常得到董孝芳、闫淑平、佟长江、李杰等二人转表演艺术家的指导。“我们剧团不会只捧红一两个‘角儿’,我们培养的是一批人,每一个演员未来都有望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赵丹丹自信地说。

本文《梨树二人转:“铁三角”的稳固与发展》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news/201905/36111.html

上一篇:“粤剧进校园”,广东粤剧院走进荔湾 下一篇:黄梅戏《邓稼先》在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圆满落下帷幕
相关文章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