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戏曲演员带耳麦说起
春节期间看了几场戏曲演出,发现戏中一个个或风流俊美或旖旎端丽的古典人物,居然都带上了现代无线通信利器:耳麦。
身穿古装,耳边戴个小麦克,在我看来,实在是违和。回想起来,戏曲演员戴这种耳挂式话筒的现象是近几年才出现的,大抵是向演唱会上歌星学来的。戏曲博采众长,无可厚非,但也不能不加思索,一味仿效。戏曲有自己的规矩,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而其中的“唱”,无疑是重中之重。按照传统,演员靠肉嗓传声,完全凭借“台下十年功”练就的嗓音穿透力来达到剧场演出中“字字送听”的效果。当然,如今演连台本戏时,剧院里也配备有加强声效的扩音设备。麦克也用,比如在演员穿着便装参加戏曲演唱会时。起初是立式麦克,后来改进,用拖了一根电线的移动麦,再后来有了一种被称为“小蜜蜂”的胸麦。而随着现代化剧院修建规模的扩大,为确保全场上千名观众都能听清楚演员的道白、唱腔,那种从耳后斜出一条细线的耳麦,便有了普及的趋势。
耳麦的功用无须赘言,它既能满足坐在较远处观众的听觉要求,演员唱戏也更省力了。但我们知道,从前的戏曲艺人极重视练嗓。练嗓不是闷在家中“咿咿呀呀”,而是去水边,借着水音,测试自己的咬字、音色和气息的质量,听听声音是否足够打远?而现在,这种古拙但有效的练嗓方式早已弃之不用。笔者曾看过几场专业演员的走台联排。因不戴麦,到了唱腔部分,我即便坐在前排也听不清演员的唱词。他们基本上就是配合一下乐队,哼唱几下便过去了。自然也有严谨的演员,哪怕是排练,也尽量唱到位,连小腔也不含糊,这叫我由衷钦佩。可见,舞台表演中用上小麦后,一些对自己要求不高的演员,很可能就会减少“练嗓”的功课,导致基本功逐渐退化。
佩戴耳麦的另一个坏处是,破坏古典戏曲演员的容妆。一个优秀的戏曲演员,应该认识到自己一旦上妆,就不是自己了,而成了剧中人物。至于扮相,则是舞台形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你耳麦一挂,台上不管是杜丽娘、柳梦梅还是贾宝玉、林黛玉,脸侧都会奇怪地拖出一条白线(有的是黑线)。原本精致的戏妆,包括舞台上浑然一体的古典意境将不复存在。
在我看来,耳麦用在歌星演唱会上是合适的,因为歌星的装扮并不具有角色感。但戏曲演员,尤其是演古典剧目的,他们在台上扮演古代人物时,生硬插入这种现代扩音设备,会显得不伦不类,让人“出戏”。此外,这个小物件还有可能妨碍演员的正常表演,如《白蛇传》中的白素贞要演“盗草”“水斗”这样的折子,其间会有不少融合了戏曲身段和舞蹈元素的武打动作。翻滚跌扑的时候,那耳麦简直就是累赘。
各种艺术门类有着自己的要求和规律,戏曲还是应该保留历经几代人磨砺传承下来的精髓和美感。
(摘自 《宁波日报》)
新闻热点
- 【粤剧小百科】(129)《背解04-11
- 文化惠民系列演出评剧专场07-29
- 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最终名单04-26
- 梅派名剧《西施》演出大获成07-29
- 东北二人转杰出演员:勾丽华05-05
- 2019年“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05-16
- 【粤剧小百科】(126)文武生03-31
- 茅善玉:沪剧女儿 守“沪”一05-25
- 广东潮剧院一团2019年3月29日演03-31
- 华夏青年京剧团首演式即将开07-29
推荐关注
- 《角儿来了》钱惠丽:这个女07-24
- 全国汉剧名戏来汉大展演03-31
- 名家讲座:丹声细语述唱法—07-08
- 杭州举行大运河戏曲节 五位梅05-25
- 锡剧《董存瑞》在南京紫金大05-18
- 在京剧《新龙门客栈》里“一05-02
- 追忆邓稼先话剧《马兰花开》05-07
- “欢乐西青文艺大舞台”京剧07-17
- 广东潮剧院林燕云获得戏剧梅04-27
- 新编历史京剧《文明太后》亮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