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戏曲文化网
听戏看戏学唱戏就上戏曲文化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戏曲大全 > 豫剧大全 > 豫剧新闻 >

新世纪以来的豫剧电影与豫剧传播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以及戏曲的艰难处境,戏曲电影跌入低谷。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率先走出凋零状态,呈现出了兴盛局面。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5年6月,新世纪以来共有豫剧电影32部,占据了戏曲电影的半壁江山。可以说,豫剧电影的兴盛,吹响了戏曲电影在新世纪复兴的号角。


  传统戏、现代戏和新编历史剧全面丰收


  经过200余年的舞台演出,豫剧在传统剧目方面有着颇为深厚的积累。新世纪以来,引人注目的一批传统老戏再现银幕,如《五世请缨》(2007)、《桃花庵》(2010)、《清风亭》(2011)、《三哭殿》(2011)、《新大祭桩》(2012)、《柳迎春》(2012)等。这些剧目囊括了常派、桑派、唐派、崔派的经典剧目,其主演多为这些流派的传人。如《五世请缨》原名为《十二寡妇征西》,又名《百岁挂帅》,20世纪50年代经陈献章、王景中加工整理,由常香玉领衔主演,50余年来常派弟子演出不断,成为常派名剧。2007年,由常派传人王惠领衔主演,将其搬上了银幕,几代豫剧艺术家的艺术精华就此定格在银幕上。


  豫剧现代戏题材多样,与当下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反映的社会生活面也更为广阔。“乡土味”十足的豫剧尤其擅长表现农村生活,如豫剧《香魂女》由著名剧作家姚金成据周大新的小说《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改创而成,描述了上世纪改革开放年代,香嫂和环环两代女人命运的交织和心灵的碰撞。2000年由河南省豫剧三团排演,开启了豫剧在新世纪的崛起之路,先后获第六届中国艺术节大奖(2000),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1),是豫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2014年这部熠熠闪光的新世纪豫剧现代戏扛鼎之作以电影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除了表现农村生活之外,还有众多的具有主旋律色彩的现代戏。如表现基层支书、警官、退伍军人、纪委书记、县委书记等,塑造了一批基层干部和模范人物形象,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村官李天成》创作于2002年,以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党支部书记李连成为原型,塑造了一个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层干部形象。在舞台剧的基础上,2005年由河南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还有展现革命年代英雄事迹的豫剧,如《铡刀下的红梅》以传统戏曲阐释革命历史,呈现了刘胡兰从稚气的小姑娘成长为坚定的共产党人的光辉历程。该剧在全国巡演逾1700场,2012年小皇后豫剧团与八一电影制片厂合作,将其搬上银幕。


  新世纪以来,银幕上的新编历史剧有表现为民请命的《七品知县卖红薯》(2005)、《布衣巡抚魏允贞》(2015),有彰显忠义气节的《程婴救孤》(2009)、《苏武牧羊》(2014),有倡导廉洁的《大脚皇后》(2013)、《憨憨公子扳倒爹》(2013),有打破传统白蛇故事中法海形象的《法海禅师》(2015)等。如《七品知县卖红薯》是豫剧牛派经典剧目《七品芝麻官》在新世纪的新篇章,由贯满编剧,以平民知县视角改造传统的“清官”形象,述说嘉靖年间清苑知县唐成不畏权势,秉公执法,与奸相严嵩勇斗为民女林秀英讨回公道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与现代意识。2005年,由鹤壁市豫剧团牛派名丑演员金不换领衔主演搬上银幕。


  豫剧电影的兴盛对豫剧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存了豫剧艺术的精华,具有活化石的作用。一个优秀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生命力往往不超过30年,在其表演艺术处于炉火纯青之时,戏曲电影能将其表演艺术留存下来,流传后世。作为新世纪豫剧的领军人物与“李派老生”创始人,李树建先后演出了《清风亭》、《程婴救孤》、《苏武牧羊》,在舞台上完美地呈现了张元秀的悲愤、程婴的悲苦与苏武的孤忠。三剧被称为“忠孝节”国魂经典三部曲,分别在2009年、2011年、2014年搬上银幕。其他的当代豫剧艺术家如王红丽、贾文龙、金不换、王惠、魏俊英、苗文华、贾廷聚、虎美玲、崔小田、汪荃珍等的表演艺术也得以记录留存,这些豫剧电影将是豫剧艺术的宝库。


  其次,扩大了豫剧的传播范围。当代豫剧的经典艺术通过演员的演出,在大江南北上演甚至走出国门远传海外,但这些优秀舞台艺术的演出场次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戏曲电影却可供观众随时观看,有利于戏曲的推广。如豫剧骨子老戏《五世请缨》自上世纪50年代成为常派的代表作以来,至今演出虽达千余场,但相比于广大观众的需求来说还是显得不足。再如李树建的成名作《清风亭》、《程婴救孤》,至今已演出逾千场,搬上银幕后目前的上映场次已突破10万场,获得了更加广泛的传播。


  最后,促进了戏曲电影类型的探索与实践。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在世纪之交进入了沉寂期,一批豫剧艺术家与戏曲电影工作者站在民族文化的立场上,延续着百年来的戏曲电影传统,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探索。如路振隆自1986年导演豫剧电影《武当仙袍》以来,共导演了12部之多,其中9部产生于新世纪,涉及豫剧各类型剧目。另一位导演朱赵伟是新世纪以来戏曲电影的领军人物,先后导演了《程婴救孤》(2009)、《清风亭》(2011)、《新大祭桩》(2012)、《苏武牧羊》(2014),其中《程婴救孤》、《清风亭》分获第十三、十四届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获得了业内人士的认可,《苏武牧羊》还尝试了3D技术,成为中国首部3D戏曲电影。


  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兴盛的原因


  河南作为戏曲大省,戏曲传统深厚,资源丰硕,为戏曲电影的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尤其是新世纪以来,《程婴救孤》、《香魂女》、《清风亭》、《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等剧目饮誉中外,李树建、汪荃珍、王惠、贾文龙、李金枝、魏俊英等一批中青年艺术家引人瞩目,创造了独特的河南戏剧现象。这些优秀剧目在舞台演出的基础上日益打磨,艺术水准愈加精湛。


  河南有着优良的戏曲电影拍摄传统,这一传统一直未断。自1956年第一部豫剧电影《花木兰》诞生以来,在世纪之交出现了诸如路振隆、朱赵伟、翟俊杰等本省专业戏曲电影导演。他们怀着对传统戏曲的热情与敬畏,投身于豫剧电影的拍摄实践之中,积极进行艺术探索,延续着豫剧电影的命脉,使作为戏曲电影百花园中后起之秀的豫剧电影,终于在21世纪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在新世纪随着民营经济的崛起,一些民营制片单位投资拍摄戏曲电影,为戏曲电影的生产注入了经济活力。如周口市新农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河南影视集团、河南火红年代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拍摄制作单位对豫剧电影的拍摄制作从人力、物力上提供了大量帮助。特别是在2011年由周口广文数字电影制作有限公司自筹资金投拍了全国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农家媳妇》,此后又接连制作了《布衣巡抚魏允贞》、《农家嫂子》等,展示了民营投资单位的文化责任与担当。


  总之,新世纪以来的豫剧电影异军突起,扛起了戏曲电影的大旗,将豫剧艺术发扬光大。豫剧电影在数量上首屈一指,但其精品的比例显得略低,这就需要在今后的拍摄制作中选取豫剧舞台上的精品,树立精品意识。此外,还需要一批有传统戏曲修养的青年导演能够投入到豫剧电影的摄制中来。相比京剧电影《对花枪》(2006)、《春闺梦》(2008)、《廉吏于成龙》(2009)在新世纪的探索,豫剧电影在拍摄实践与探索方面还是显得较为保守,在戏曲电影美学的贡献上与其数量相比显得还是不太相称。


  如果说,“作为中国戏曲剧种的排头兵,豫剧的兴旺发展,从一个方面象征着中国戏曲文化和传统艺术的整体复兴”,那么新世纪以来豫剧电影的兴盛,不亦预示着戏曲电影的光明未来?随着“戏曲电影产业平台”经北京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办公室扶持授牌,并被文化部列入2014年创新重大项目库,2015年中国戏曲电影产业联盟在北京的成立,戏曲电影的生态会得到更有利的改观,豫剧电影也会再次凭借东风续写辉煌。作为当代传统戏曲大循环中的重要一员,河南不仅是戏曲大省与戏曲强省,同时也将成为戏曲电影的强省。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戏曲文化传播研究》、河南省教育厅基地项目《河南戏曲文化传播与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作者单位为河南文化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本文《新世纪以来的豫剧电影与豫剧传播》地址:https://www.xiquwenhua.net/xiqudaquan/yuju/zixun/28757.html

上一篇:《七品知县进道观》在京首映 下一篇:红色经典京剧《沙家浜》郑州演出庆抗战胜利
戏曲文化网微信公众号